遵义:平安村寨建设安民乐民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08:27 法制日报 |
方征 伍军 本报记者 杨通河 4月的大娄山腹地,满眼新绿,万象更新。 探访远离城镇、深藏大山的村寨,小青瓦、坡屋顶,砖木砖混结构的农舍错落有致,浓郁的黔北特色乡土人文图景,在青山碧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静谧与祥和。 农家屋里的“细节”令记者印象深刻:堂屋中的饮水机;卫生间里摆放着包装精美的洗浴用品;进卧室得换拖鞋;回家换掉下地的“工作服”,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 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和娄山关大捷等革命历史事件闻名于世的这方热土,眼下一曲紧紧牵动七百余万黔北人的平安乐章,正以“四在农家”和“四民社区”为序曲响彻黔北大地。 五年前,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基本内容,反映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愿望的大胆尝试在遵义市余庆县被发现和推广之初,只有几个示范点。 星火燎原。几年后的今天,遵义市各县(市、区)已有221个乡镇、近千个村的15万余农户参与“四在农家”和“平安村寨”创建活动,60余万农民直接受益。 遵义市综治办副主任曹广乐告诉记者,由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契合综治工作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核心要求,去年1月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创建“平安遵义”的工作重点,与“平安村寨”创建有机结合,同步规划推进,2010年前,每年按15%的进度推进,到期创建成功率要达到80%左右,受益农民将达85%以上。 仁怀市合马镇罗村曾是以偷盗、赌博、斗殴、抗粮而闻名的“刁民村”,市委书记到村里推广水稻栽培技术,被拖下水田,围观群众不但不伸手拉一把,反而大笑起来。村委会主任赵温海说,那时,干部进村,群众投以冷眼、嘲讽…… 2003年罗村开展创建活动时,干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村里农田无水灌溉、人畜饮水困难,一条清代康熙年间修筑的水渠因年久失修让干部记挂在心。在干群的努力下,清澈的河水重新流进村寨。如今五百多亩稻田旱涝保收,人畜饮水不再犯愁。水渠的修复也引来了融合干群关系的“源头活水”。 遵义市委政法委助理调研员刘蓉告诉记者,习水县土城镇高台坪是个有800余人口的自然村寨,曾被人们戴上“拐卖人口村”的黑帽子,先后有30余人被劳改劳教。2000年初本报以《妈妈,你在哪里!》开篇连续报道并轰动全国的“新千年打拐第一案”,其主犯陈其富及其家族式团伙成员,便是这个村寨的农民。 通过结合“四在农家”同时进行的“平安村寨”创建,高台坪发生了巨变,不仅成了“退耕还竹”的竹种基地,而且已经连续3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并于去年被授予了市级“平安村寨”的荣誉称号。 遵义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屈欧亚说,依托“四在农家”创建“平安村寨”,是在欠发达地区找到了一条治本措施,这一创新之举给农村带来的是一场深刻变革。许多参与创建活动的村寨多年无纠纷、无偷盗,“虽然难说路不拾遗,但可做到夜不闭户”。 2005年初,遵义市在农村平安建设成功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城镇平安建设的有效途径。市委书记傅传耀亲自带队深入城市社区调研,尔后市委提出了“治安防范进社区,实现安民;社会服务进社区,实现便民;科教文化进社区,实现乐民;文明卫生进社区,实现康民”的“四民社区”创建工作决策。新的平安乐章在黔北城镇奏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