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35年能够换来希望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30日18:00 光明网
谭浩俊

  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是在不考虑农民自身的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等因素的情况下。(4月14日《中国财经报》)

  上学太贵,农民太穷,这是一对矛盾,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位农民辛辛苦苦35年,才能完成一个本科生的学业,这是一位记者在经过认真调

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更重要的,这位记者还提出,这是在不考虑农民自身的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等因素的情况下。但是,如果我是记者,我还会补充上这样一个条件,那就是接受培养的这个“穷”孩子,还必须是一个十分懂事、十分朴素、十分节俭的孩子,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孩子,否则,2.8万元是不够的,如果超过这个数字,可能就不是一个农民35年收入能够培养的了。

  一位农民35年不吃不喝才能培养一个上大学的的孩子,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切切实实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地发生,而且,从恢复高考制度到现在,前后只经过30年时间,剔除恢复高考制度前十年学生花费还比较正常的情况,也就是二十年时间,培养一名大学生所需的费用,需要一位贫困地区的农民35年不吃不喝才能完成,平均一年增长的费用是一位农民1.75年的收入,我也难以说清,一位农民一辈子能够劳动多少年,我想,无论如何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可能一位农民一辈子绝对无力培养出两名大学生的。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就是在需要自己用大半辈子的劳动收入才能完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父母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劳,为自己的孩子争取一次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劳,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象自己一样,要用35年的劳动才能供一名大学生完成学业。这是每一位贫困地区父母最朴素的想法,也是最基本的想法。

  问题在于,当一位父亲或者母亲,用自己35年的劳动,为同样付出了比发达地区孩子要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孩子争取到完成大学学业的机会后,这些孩子能够完成父母的心愿吗?他们这条“鲤鱼”能够跳得了龙门吗?

  或许,有的孩子能够完成父母的心愿,但更多的孩子,在花去了父母35年的劳动后,并不一定能够完成父母的心愿,就象不久前热炒的北大穿糖糊芦的毕业生一样,完成学业后等待他们的可能是待业或者获得一份连养活自己也比较困难的工作。

  如此,用35年的劳动培养一位等不来希望的大学毕业生,父母的付出,回报在哪?回报在何时?

  也许,35的劳动每一位父母都不在乎,也许,付出35年的劳动对每一位父母来说,都不会太感到不公平。但是,35年的劳动不能有理想的回报,对所有父母来说,就不公平了,对所有有良心的人来说,就都于心不忍了。

  记者列举了教育制度中的这一事实,而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的,却是比事实更严峻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