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日快乐 党报母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1日05:0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也是《成都日报》50周年华诞!

  这是成都媒体业的盛事,是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史上的大事,更是成都发展史上一件值得隆重纪念的大事。

  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五十年的春华秋实。一路走来,沧海桑田。《成都日报》始终以思想为笔,以新闻的力量推动成都的进步和发展,忠实记录成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真诚表达成都普通民众的心声意愿。

  五十年后,在我们的庆祝活动中,老报人、新报人1000余人前后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全身心投入其中。为寻回成长足迹,我们重金向市民公开寻找老报,征集与日报共同成长的故事;为完整记录和见证成都这座城市的50年风雨变迁,我们精心奉献了80个版的珍藏特刊;为了立体原声再现党报风采,我们潜心编导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每一场宏大庆典的背后都有许多难忘的点点滴滴,今天,我们走进《成都日报》50周年庆幕后,将未在报上见过的幕后故事呈现出来,以飨广大关心、支持党报的热心读者。

  压力最大的采访:

  耗时半月淘宝创刊号

  4月初,报社开始寻找《成都日报》50年来的成长足迹,开展向社会搜寻创刊号、征集“我与成都日报成长故事”等活动,社会新闻部朱光泽、杨甦两位记者刚接受任务时,过去的老日报到底是什么样,在他们脑中几乎一片空白。追溯《成都日报》50年的历程如同雪中探珠,一时间,两位茫然失措,感觉肩上的压力越发沉重。

  为寻找散落民间的日报创刊号,两位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何海洋天天奔波于省市档案馆、图书馆、藏报协会等单位。直到出报前一天,花了整整半个月,才在成都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找到了这份弥足珍贵的老报,大家如释重负,赶紧向报社领导报告这一喜讯。打开布满灰尘的黄色牛皮纸壳,第一次看到泛黄的创刊号,陌生而又亲切,虽然只有两张八版,捧在手里却特别沉重,虽然是泛黄脆裂的报纸,虽然是粗糙模糊的字迹,但它却散发着强烈的生命力。那天,杨甦特地复印了一份,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时刻感受着前辈勤奋钻研的气息。

  最简单的采访:

  记者一开口就被“打断”

  近一个月的采访记录,留给记者深刻印象的是那些令人尊敬的老读者、老通讯员和老“笔杆子”,他们几十年来的执著和倾注,是《成都日报》生存和发展的养分。

  88岁的曾冠华是年龄最大的老读者,情绪激动的老人几乎没有为记者留下提问的余地,采访三个小时,每当记者要提问,他便摆手打断:“请听我说。”此次采访堪称最简单的一次,因为记者只当忠实听众就可以了,曾爷爷将自己几十年来藏于心间的对党报的感情一一倾诉。聆听中,记者听到许多以前无处获知的老栏目、老故事,虽然他只是一名读者,但对党报的了解远远超过党报人。结束采访,曾爷爷执意将自己收藏整理的报纸和笔记赠送记者,但老人紧捧报纸的双手却久久不愿松开……那一刻,记者体验到一份纯朴而真实的情感,源于老人的诚挚。

  最光荣的采访:

  以和党报记者合影为荣

  除了感动,新一代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多次体会到作为党报记者的光荣和责任。萧锦源的父亲平反后,冷遇依然,是他发表在当时《成都晚报》上的文章使父亲的形象高大起来。在采访萧大爷时,老人执意要与党报记者合影留念,他说这是自己的光荣,其实这更是所有党报记者的光荣。

  “查渣面”创始人查淑芳对《成都日报》了解并不多,但就记住了当年《成都晚报》关于“查渣面”的报道。“是这条新闻改变了我的命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记者接触的老读者远远不止报道过的那些例子,他们打来热线、发来邮件,或直接找到报社,总有着一肚子说不完的故事。在面对潮水般的热情时,记者无法拒绝这些可爱的读者,于是采访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倾听中度过,尽管对报庆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尽管无法成稿发表,记者却在老同志饱满而充实的讲述中,收获太多的人生真谛。

  最珍贵的结婚礼物:

  日报创刊庆典大会

  为在庆典大会上向广大读者朋友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报社编委李若锋担任总导演,精心组织、策划、编剧、彩排,到资料室查阅老报,寻找前辈当年的采编故事进行加工、演绎,累得连饭都吃不下。由于一次接一次的反复排练,在庆典中有几个演出节目的本报编辑孙洪林(“眼哥”)白天要到电视台录播主持《麻辣烫》,晚上又得到报社上夜班编版子。在庆典正式举行的前一天,操劳过度的“眼哥”感冒了,高烧发到近39℃,一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咽喉发炎,连脖子都肿了。中午吃饭时,他粒米未进,只顾猛喝浓茶提神,同事担心他睡着了,一直给他摆龙门阵,直到演出开幕。

  4月30日是记者宋舒娟的结婚大喜日子,报社特地提前准了她一周假,但是她并没有呆在家中,而是天天排练节目,害得婚庆公司四处找人,天天打几十个电话商量婚庆细节。宋舒娟却兴奋地说:“报社五十周年庆典是献给我最好的结婚礼物。”

  最期待的一天:

  80版特刊洛阳纸贵

  2006年4月28日,晴。这一天,注定要在成都历史上留下烙印——经过精心采集、编排,《成都日报》创刊50周年庆珍藏纪念特刊80版腾空面世了。总共分为五大板块:时代的见证者、历史的记录者、文明的传播者、进步的推动者和报业的引领者。

  为确保发行顺畅,让读者和市民能够尽早读到本报奉献的“成都日报创刊50周年庆纪念珍藏特刊”。报社早在前一天就组织所有发行人员1500多人,全力以赴投入到发行工作中。28日早上8时许,本报组织的200多名“日报特刊大使”陆续走上街头,在春熙路、盐市口、天府广场、人民南路等全市人流量大的地方,临时增设34个售报点,以满足广大市民和读者期盼已久的“珍藏特刊”。“特刊大使”刚到人民公园,就被热心读者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不要挤,不要挤,如果要买特刊得让我们的‘大使’先下车,我们带来的报纸足够多……”开车师傅首先下车维持现场秩序。“给我一份,给我一份”、“我要两份,两份”……短短10余分钟内,第一批珍藏特刊被市民抢购一空。

  8时20分,本报经营管理中心陆续接到全市各发行站反馈的信息,说辖区报摊零售报纸已出现断货现象。报社立即组织报源,发行车奔波在大街小巷……张小姐怕买不到报纸,4月27日便提前与住家楼下的报摊联系,没想到老板告知,已有人竟抢在前日预订了60份报纸。张小姐又连续跑了几个报摊,都被人预订一空,最后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终于买到最后3份特刊。

  最难忘的是您,读者

  在纪念《成都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短短半个多月时间,本报共收到读者来信100多封,大多是出自老读者之手,尤其让我们难忘的是76岁的老人郑琼,他特意赋诗一首,表达庆贺之意。当记者拨通他的电话时,老人情绪十分激动:“没想到这么快就接到回电,你们日报还是像以前那么认真负责!”这句话让记者许久难忘,也倍感责任。

  由于版面有限、或是因为内容雷同,大多数的读者故事都不能在此次庆祝活动中整理发稿,许多信件没能一一刊出,在此深表歉意,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采写好稿,办出好报奉献给广大读者!

  又是一个“五一”劳动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正如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成都日报社总编辑何冰在庆典上的激情发言:对于《成都日报》来说,五十岁正是报纸迈向成熟,兼具理性和活力的时期。《成都日报》全体员工将以昂扬奋进的姿态继续投身到成都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以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精神继续投身到新的创业目标中去。《成都日报》将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成都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