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相约大敦煌 名家论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1日10:40 兰州晨报

  4月27日,“相约大敦煌———陇上知名画家座谈会”在本报举行,来自省美术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高校艺术学院(系)的知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做客本报,就本报《大敦煌》艺术专刊和甘肃艺术现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本报《大敦煌》艺术专刊创刊于1999年12月,已出刊286期。作为全国都市报界绝无仅有的艺术专刊,《大敦煌》已经成为在省内外获得广泛声誉的知名报纸专刊品牌。七年来

坚持不懈地关注艺术、弘扬艺术,关注艺术创作动态,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艺术大餐,获得了艺术界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和好评。

  参加座谈会的艺术家认为,《大敦煌》七年来对甘肃乃至国内书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成为报界的一大品牌,也成为甘肃艺术界的一大重要阵地。艺术家们对《大敦煌》改版前后的版面风格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论,对今后的采编方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本期摘要发表与会艺术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约大敦煌名家论道

  关键词:大敦煌

  张改琴(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首先对晨报如此重视艺术界,愿意聆听我们的声音表示感谢。《大敦煌》为甘肃艺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最近的改版是报社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步的直接表现,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改版都是成功的。现在每期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组织一批作家或者作品,这就显得很专业。唯一不足的是,主题定好之后,应该将它向纵深发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版面丰满、专业而不显单薄。

  翟万益(中国书协理事、省书协副主席):一直很关注《大敦煌》,最近改版以后效果很好,主题突出而且极具视觉冲击力,唯一的不足是以前是通版,涵盖的信息量比较大,现在改为单版就显得有些难以施展。我觉得《大敦煌》所反映的艺术现象不应局限于甘肃,而应该站在全国甚至国际的前沿,把当下国际国内流行的艺术形式和流派介绍给兰州的读者。

  林经文(省美协副主席):《大敦煌》已成功刊行7年,在读者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甚至外地的朋友也很关注。我觉得首先它有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好名字,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涉猎的层面宽广,加上现在你们又开始关注一些比较前沿的艺术形式,所以能得到不同读者群的认可。你们现在有策划和专题意识是非常好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就这个选题所选作家及作品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大敦煌》一定要有自己的批评家,而这个批评家必须是权威的、专业的、公正的,而且看待艺术要具有前瞻性。

  张万凌(省美协副主席):《大敦煌》是甘肃书画界的一个窗口,它使普通读者有了一个了解书画艺术的合理途径,对艺术在甘肃的普及和老百姓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个人觉得你们应该和书画家、批评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有了这些人的帮助,你们的报纸才会更专业、更饱满。就报道的内容而言,我觉得应该将选题置入历史的长河中去深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敦煌》本身更厚重、可信。我们美协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大敦煌》,并愿意为《大敦煌》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马国俊(甘肃教育学院书法教研室主任):我是学报的编辑,作为同行,我为晨报作为都市报能将一个很专业的书画版面办到这个水平,而且坚持了7年感到欣慰。《大敦煌》这些年为甘肃本土艺术的推广及艺术知识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改版以后版面视觉冲击力强,主题突出,报道的内容也更新颖。唯一不足的是,我觉得目前的策划没能将临时性和长期性合理地结合,因而显得前后衔接不是很连贯。

  樊威(省美协副主席):改版后的版式看上去一目了然。不仅有专家的看法,也有报纸自己的声音,这一点应该坚持下去。我个人认为今后应该多关注新人,多推年轻的画家。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入选全国新人新作展的甘肃年轻画家交流。

  马刚(兰州商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大敦煌》非常难得,我在其他城市还没见过类似的书画专刊,这些年《大敦煌》为本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认为以后应将关注的时代适当前移,回顾一些甘肃已故艺术家的成就和他们对今天的影响,这样才能使整个专题更全面。

  张国荣(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都市报办书画专刊,就要兼顾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的意见,我们不能降低我们的专业水平,而是要逐渐提高普通读者的审美鉴赏能力。甘肃作为一个民间艺术相对发达的省份,现在保留下来的艺术门类都是非常独特和有代表意义的,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做。目前采取的专题化这个形式是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这种形式更开放、灵活,便于操作。还有个建议就是,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举办自己的展览,当然是纸上的,这种形式不仅新颖,而且费用低廉。还应该及时地向读者介绍世界美术的相关信息和发展趋势,力求做到“立足甘肃,放眼全球”。

  高波(现代艺术家、西北师大美术学院讲师):从《大敦煌》能做杨志超的专题可以看出,编采人员还是相当有胆识的。我认为这种做法应该保持下去,多关注那些搞当代艺术的人,他们在外地很有名,但在甘肃却没有得到认可。因为艺术是宽容的,当代艺术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当然任何艺术都有高下之分,我们介绍当代艺术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多介绍那些当代艺术的精品。

  靳文斌(现代艺术家、西北师大美术学院讲师):《大敦煌》现在书画、艺术、鉴藏这样的结构很合理,但是我觉得应该适当加大对当代艺术的报道力度,让老百姓知道我们身边有这样的艺术家。等机会成熟了你们可以自己尝试着搞艺术研讨会,邀请省内甚至是国内的艺术家探讨艺术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等,及时向读者介绍当下的艺术发展形势。

  关键词:甘肃艺术

  张改琴:甘肃的民间艺术非常发达,门类也很齐全,目前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有的发掘,我觉得有必要关注这些艺术,并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大力发掘,使他们得到保存,然后发扬光大。马刚:我们应该高度关注敦煌文化,这不仅是指关注传统的敦煌的壁画、写经等,还包括当代的一群敦煌画家,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对艺术的追求非常执著。他们在多年临摹敦煌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是一群很独特的艺术家。再比如当代水墨,外地的普遍评价是,甘肃的,当代水墨在西北是水平最高的,相应的甘肃的青年国画家在西北也是最成熟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张国荣:艺术是平等的,各种的艺术形式都是艺术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手法和载体,只要它所表达的思想不是反人类、反道德、反社会的,我们都应该做客观公平的介绍和批评。传统的艺术形式要关注,而对当代的、前卫的艺术形式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加以排斥。靳文斌:当代艺术是一种很前沿的艺术形式,加上一些媒体的报道有些片面,给普通人群造成的印象就是,搞当代艺术的人都是一些什么都不会干但是又想出名的人。在这种局面下,当代艺术的开展就更艰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它,哪怕你不了解甚至不喜欢,但是你可以客观地认可它的存在。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宽容心态。梁宗孟:现在有很多搞当代艺术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很艰难,之所以能坚持全凭一股信念。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你不走近它,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了解它,也就谈不上理解了。艺术家更多的责任在于创造,而不是承袭。高波:首先我认为艺术是宽容的。甘肃的当代艺术因为起步早,再加上艺术家本身比较优秀,他们对自己作品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甘肃的当代艺术在全国是很有影响的,甚至超过了国画。这些艺术家大多都是在外地很有名气,而我们本地人却并不了解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多关注他们,因为当代艺术的存在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