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莫让“歧视行为”刺伤孩子的“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2日06:00 光明网
许贵元

  有一天,在我楼上租房居住的一户外来农民工的小男孩儿哭着向妈妈说:“学校选拔少年军校的学员,班里差不多都选上了,就没有我们几个从农村来的,老师说先依着城市户口的……”孩子的妈妈含着眼泪找到我说:“听说您是‘老政府’了,求您给说说让孩子加入少年军校吧!”对此笔者本能地想到“歧视”二字。

  近几年,随着创建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和城市“门槛”的日益降低,农民工进城与

日俱增。他们不仅开始享受与市民同样的待遇,而且他们的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也正在各地得到妥善解决。但若从思想上彻底消除“歧视意识”还真得有个过程。农民工的子女进了城市的学校以后究竟学习得“快活”吗?与城市的小朋友“合群”吗?笔者通过与一位比较熟悉的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聊天获悉,农民工的孩子在学校面临着如下苦衷:

  一是在“身份”上受歧视。有许多农民工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与城市“双职工”和“干部家庭”出身的子女有很多不可相比之处。由于“身份”上的差异,一个“土”,一个“洋”,似乎隔着一道“墙”。农民工的子女自我感觉“低人一等”、“矮人一头”,从思想上似乎就有一种“自卑感”,加之少数老师的平时的“亲富疏贫”的言行,农民工的孩子心理是难免有一定的“压抑”这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二是在“融合”中受欺辱。有些城市长大的孩子,经常“合伙”拿农民工的孩子取笑、开心。把农民工的孩子叫“外来崽儿”、“乡下佬儿”、“小泥人儿”等等。还有的背着老师在课下和放学回家的路上变着法儿地“欺负”农民工的孩子。如果农民工的孩子一旦向老师“报告”,更是“引火烧身”。因此,他们不时抱有一种“恐惧感”心理。

  三是在老师眼里也有“差别”。当然这里是指个别老师了。他们一般把学生分为“三个档次”:一是干部子女;二是双职工子女;三是农民工子女。有的老师公然对农民工的子女说:“学校收下你们就满不错了!”因此,有的老师把“视线”几乎全部“放”在前两种家庭出身的孩子身上,缺乏“一视同仁”的观念。在教学方面也不爱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农民工的孩子“吃偏饭”,在搞一些公益活动、特别是组织“义务劳动”的时候,往往把农民工的孩子推向“前线”,重活儿、脏活干在“前”。给学生们造成了不应有的人为“误解”。

  以上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值得我们深思。农民工进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农工享受市民待遇是缩小城乡差别、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发展趋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读书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他们不应该受到歧视,而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厚爱!但愿我们所有收留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各个学校,要让“荣辱观”取代“歧视行为”,一视同仁,促进教育的公正和公平,让农民工的子女无忧无虑地投入学习,活泼向上地快乐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