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蓝擎开创中国动力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2:28 中国青年报

  一直静止的视频画面终于闪出一个蓝色身影,等待很久的佟德辉一眼认出,那是潍柴动力公司的蓝色工作服。随后他听到远在奥地利的同事朗丰泰传来的喜讯:“佟总,一次点火成功。”

  这一天是2005年4月13日。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欧III排放标准的10升、12升大功率发动机一次开机运转成功。我国内燃机制造开始步入自主创新的“中国

动力时代”。

  佟德辉是潍柴动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从下午2时,他就独自坐在视频会议室与欧洲同事进行视频联系。深夜时分他独自享受两年艰辛换来的这份喜悦时,在奥地利小镇斯太尔的潍柴欧洲研发中心,这台发动机仍在实验台上运转着,郎丰泰和他的中外合作伙伴已经打开香槟,为这“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举杯相庆。

  这款欧III发动机被命名为“蓝擎”,佟德辉说,蓝色代表环保而且代表高科技。

  蓝擎发动机的诞生,可以说是我国内燃机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它标志着潍柴在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已经与世界同步,真正掌握了欧III发动机的最核心技术,也使中国内燃机制造业第一次真正具备了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的能力,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佟德辉说:“潍柴动力自主品牌的实现,经历了斯太尔、潍柴斯太尔到潍柴动力,从借牌、合牌再到独立创牌的转变。”

  1984年我国从奥地利引进斯太尔整车技术,其中斯太尔WD615发动机作为零部件由当时的潍坊柴油机厂生产。“潍柴甚至无权更改图纸”。到1998年技术转让合同到期,斯太尔发动机在中国的最高年产量不足1万台。

  “现在的WD615发动机与当年引进的斯太尔发动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技术方面,已经大相径庭,经过我们科研人员上百项脱胎换骨的国产化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品牌。”佟德辉说。

  最初引进的斯太尔WD615发动机,是一款单纯的重卡车用发动机品牌,现在适用范围已经拓展到工程机械、船舶、大客车、发电等动力领域。

  2001年,潍柴成功开发出达到欧Ⅰ标准的WD615及WD618系列柴油机,比国家规定的实施标准时间提前了两年。2002年,潍柴再将WD615系列柴油机改良,达到欧Ⅱ标准,比国标又提前了两年。如今,当潍柴欧Ⅱ发动机还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时,他们的欧Ⅲ发动机又比国标提前两三年问世了。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说:“到底是自己设计一个欧Ⅲ发动机还是引进一个发动机?我们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下决心自己造一个全新的动力,这就是蓝擎动力。”

  “自主品牌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充分利用我们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世界最先进技术上下功夫。”

  “如何整合世界科技资源,为自己所用,这也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为确保研发能力始终站在国内外内燃机技术前沿,潍柴先后与新西兰培新公司、德国道依茨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他们投资1亿多元,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合作前提是潍柴派出100多人的研发队伍全面直接参与开发和攻关,成为中国柴油机行业首个进入世界技术前沿的企业。

  欧Ⅲ发动机的研发采取国际通行做法,以自己的研发为主,在个别技术和问题上借助“外脑”。如今,潍柴即将大批量生产欧III排放标准的发动机,达到欧IV排放标准的最新式发动机也即将拿出样机。

  蓝擎发动机不仅环保,更有很多高科技人性化设计。比如,潍柴技术人员通过对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部件进行创新改造,使原本传噪的“鼓膜”变成了天然的“吸音板”,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也为社会创造了一份宁静。

  跑长途运输的货车司机最害怕负载下长坡,因为特别容易造成刹车片过热导致刹车失灵。潍柴成为我国第一个将世界先进的发动机排气制动技术(WEVB)应用到重型汽车上的专业厂家。采用了WEVB技术,下坡时不用踩刹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会自动给汽车提供制动力,将大量的能量吸收后转化为阻力释放,由此使整车的刹车制动力提高70%,有效杜绝了刹车失灵。一位业内人士断言,潍柴此项技术的应用,将很快会在中国内燃机行业掀起一场新的标准化革命。

  至今7年间,潍柴完成科技研发项目10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30多项,平均每年自主研发新品种400余个,新产品产值占企业总产值40%以上。

  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给潍柴带来革命性的跨越。潍柴成为中国同行业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出口创汇两亿美元。目前潍柴已占据大功率内燃机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成为全球10升发动机产销量最大的企业。

  本报济南5月3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