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陈逸飞在青海 藏族同胞是画布上永不褪色的主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9:2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随着陈逸飞的遗作———电影《理发师》上月底在北京的首映,这位已故著名画家、视觉艺术大师、导演的名字,再次唤醒了人们的记忆。《理发师》当初停拍的真正原因何在,陈逸飞两度来青海的经历如何,他对青海怀着一份怎样的情感?为了寻找答案,记者采访了陈逸飞生前在青海的知交好友、油画家杨少彤先生。他的讲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鲜为人知的画面,一代油画大师陈逸飞先生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与评价陈逸飞先生打开了一扇窗口。

  陈逸飞曾在青海披露:20天900万的开销陈逸飞不再信任姜文

  2003年春节,因为陈逸飞与《理发师》初选男主角姜文“产生了艺术上的分歧”,影片被迫停拍。因这一风波而带来的不快,促使陈逸飞来到青海,他试图通过青海的山山水水来抵御风波的侵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朋友杨少彤的陪伴下,他的反映青海山川风貌、民俗民风的画作得以集中展现。他惊叹过黄南藏族自治州麦秀林场的秀美,感动于青海湖碧波万顷的壮阔,走访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也数次沉浸于藏区的风貌带给他的震撼与遐思。然而,这些最终未能尽数驱散他心头的阴影,因为姜文组建的摄制组的开销大得惊人,20天900万的数字让陈逸飞面临进退维谷的窘境。这一次的青海之行,十多天的逗留,他接了无数个电话,最多的还是和《理发师》的编剧商讨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可以说是“硬着头皮”继续拍。如今,由陈坤饰演男主角的《理发师》在北京一上映就引起了极大反响,只可惜他再也不可能看到,但相信天堂里定会有掌声响起。

  青海的藏族同胞是陈逸飞画布上永不褪色的主题

  陈逸飞在青海的藏区捕捉到的灵动,使厚重油画的主旨多了些许轻盈的逸升。他曾通过杨少彤找到黄南州的模特,一入画就拍出了200万的高价。高原充满金属质感的阳光,藏族同胞棱角分明的样貌特点、豪放不失婉约的性格,如果不是沉潜地观察与颖悟,又怎会表现得入木三分?

  陈逸飞对人物细腻神态的把握尤为油画家朱乃正所称道,后者也曾在青海生活过,许多经典之作也多凭赖青海的山川所赋予的激情与灵感。陈逸飞对意境悠远、字字珠玑的唐诗宋词十分钟情,这使他的为人和画作都流溢着古典美的气质。在杨少彤先生偏居一隅的安静画室,捧读那本未公开发行过的《陈逸飞画册》,我感觉到在青海辽阔的草原上,还响着他的足音。

  陈逸飞一生共来过青海两次,杨少彤始终是他的伙伴,他们在黄南州邮电宾馆住宿时,曾对当时美术市场的低迷共同慨叹过。但绘画是他表达、解读生活的方式,所以,“几天不画就会着急”的感觉促使他从没放下过手中的画笔。如果数字可以成为解释一幅画的方式,那么,陈逸飞以藏族为题材的《山地风》拍卖出中国在世油画家油画作品的最高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逸飞是西宁南山之巅现代城市雕塑最初的设计者

  杨少彤先生对他这位同行朋友拍摄电影的痴迷很感兴趣,曾为此专门和陈逸飞先生探讨过这个问题。陈逸飞说,“电影是个大美术,幕布就是一块大的画布,是定格画面流动的美的组图。而且拍电影很好玩,可以调动千军万马,所有的人都是调色板”。陈逸飞说过,他执导《理发师》的初衷是为了完成艺术创作上的一次突破,是希望拍摄一部反映大时代中小人物命运、具有陈逸飞风格的电影。这一番诠释,让他影片中个性鲜明艺术风格的缘由说得通透而晓白。颜料里调涂出的生活,镜头中剪接出的心态,本该是陈逸飞艺术灵魂飞舞的双翼,但《理发师》的出现,却让一只翅膀受了伤。这让他第二次的青海之行多显一丝忧伤与无奈。好在“西宁的干净”“土族阿姑的好客”“高原人的淳朴热情”曾抚慰过他的心灵。

  在青海与杨少彤谈绘画艺术时,陈逸飞特别提到了罗丹的雕塑,可以感觉到在陈逸飞的造像艺术中,这种欣赏与追慕已深深渗透进他的画布。耸立在西宁南山之巅、象征青海与上海友谊的现代城市雕塑最初的设计者就是陈逸飞。如今这座状如千帆竞发的白色雕像,也成为陈逸飞对青海深挚感情的纪念和象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