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城市精神的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9:50 东方网

  

评论:城市精神的魅力
陈燮君作品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腾飞、社会演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正在悄然汇入和勃然激发新的城市精神,而城市精神又以其特有的魅力,改变着上海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更着上海的城市组合、城乡界定、蓝绿比例,提升着城市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城市精神对于上海的文化关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盎然与磅礴。

  城市精神在文化血脉的沿伸中凸现。寻觅上海城市的文化血脉,其源头可上溯到6000年前。距今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和3700多年前的马桥文化依序演进,上海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血脉养育了先民的人文精神。这是城市的文明之源,人文精神之根,是绵延6000多个春秋的城市文明的先河和城市精神的根基。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7处古文化遗址,对其中的14处,进行了近30次的科学发掘,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近半个世纪以来,按照年代顺序,马桥遗址、广富林遗址、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和志丹苑元代地下水工建筑等古遗址先后发掘,对于城市文化血脉的寻觅、解密和城市精神的回溯、提炼具有重要意义。唐置华亭县与青龙镇,宋时始置上海镇,元代建上海县,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至百年上海外贸中心地位的确立,民族工业商业的崛起,远东金融中心的嬗变,西方文化的融入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城市文明深沉跌宕,城市精神不断打造,开放、多元、创新、灵活、精明、守法等要素逐渐建构了上海城市精神。在上海文化积累的城市化突破中,申城文化?—科技—经济—社会动荡互动,东西方文明集散与互补,更新了城市经济开发观念,松动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磨砺出新的城市人文精神。城市从闭锁到开放,引发出上海人的开放精神;城市在困惑和抗争中觉醒,引发出上海人的拓展精神;城市从吞吐西方文明中形成自己的经济—社会—文化个性,引发出上海人的创新精神;城市从激烈的冲突和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引发出上海人的竞争精神;城市从汲取国外各种经济管理、金融管理、城市管理的思想、方法中吐故纳新,引发出上海人的进取精神;城市从各路人才的汇聚闯荡中吸纳百川,引发出上海人的宽容精神……当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沪上旧岁的复杂性、东西方文明的两重性与上海社会现代转型的悖论性,又使申城人文精神带上了不可忽略的弱点。上海城市的新生为城市精神的升华提供了根本保证。改革开放的年华对于上海城市精神的进一步优化展开了时代背景,奠定了综合性基础。世纪之交的令人瞩目的上海城市的巨变与城市精神的振奋已本质地联系在一起。

  城市精神在文化建设的发展中提升。让文化建设处于较高的品位和立意,让城市精神弥漫于较高的逻辑起点,这已成为今天上海人和上海城执着求索的相关命题。跨入新世纪的上海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大办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上海关注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与上海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有关文化综合实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含量、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精品战略、文化理论建设、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导向、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以及文化政策、法规等战略性思考已经形成。上海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上海文化体制的改革、经济创新能力的增强与文化创新机制的形成、科学的文化功能的拓展与文化的科技含量的提高,积极形成城市的文化信息动力,努力增强城市的文化人才的智力支持,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舞台,高水平组织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使上海成为世界文化精品荟萃之都。上海自觉营建城市的文化支点。世纪之交,上海城的一批文化支点迅速崛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宛如被名列世界斜拉桥前茅的南浦、杨浦大桥扬起钢臂高高托起;上海博物馆以“历史—未来”、“传统—现代”、“民族性—世界性”的思路定位设计,在建筑语言上推陈出新,追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海图书馆以恢宏的“书乡”支撑起都市胸膛,以强健的古今文明为都市输氧纳新;上海美术馆新馆以上海图书馆老馆改造而成,那简洁洗练的建筑轮廓、灰色的基调、黑色的镶嵌所构成的超凡脱俗的建筑个性,美不胜收;还有“飞向新世纪”的上海电视大厦,“扬起影艺风帆”的上海影城,拥有国际大都市强健身骨的上海体育场……这些跨世纪的大型文化工程以国际大都市的知识支点的名义,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钢筋之巨、建筑之美,而且成为重要的城市人文景观、文化人和普通市民频繁出入的文化殿堂、爱国主义和青少年的活动基地、城市精神的生长点。如果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思考城市精神的滋养,那么,我们还可以注视上海城市的各个时期的精彩纷呈的建筑风格。作为20世纪标志性上海建筑形象之一的海关新楼落成于1927年12月,建筑形式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钟面分设塔楼的东西南北,用英国伦敦大笨钟的乐曲报时打点,成为上海外滩一景。于1925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新楼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的白令海峡之间一座最讲究的建筑。”位于黄浦路上的横滨正金银行新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面采用巴洛克式希腊柱支撑及装饰,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而瞩目。在同一条建筑风景线上,同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还有华俄道胜银行,外饰面镶贴白色磁砖,立面饰古典柱及人像雕塑,木窗上配铅条彩色玻璃;东方汇理银行的顶部出檐较深,设有精致雕饰,正面的爱奥尼式柱通贯二三层,下两层的门窗为高大的拱券,一时成为上海特色建筑的聚焦点。外滩唯一的一座具有中国传统装饰风格的早期现代高层建筑是中国银行大楼,钢框架结构,前部为塔楼外形,花岗石饰于外墙,大厅内有大理石饰面的列柱,顶部为拱形玻璃天棚,塔楼部分冠以蓝色四方攒尖顶,檐下有斗拱装饰,正面两侧配以镂空花格窗,它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帆傲立于外滩建筑群体。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精神的凝聚已浑然一体。同时,文化名人曾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逗留于上海,对于上海城市精神进行知识汇流和智力支撑。上一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罗素、美国教育家门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诗人、著名的世界语作家爱罗先珂、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等都先后访问上海,进行演讲、讲学等文化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如果把名人逗留之处、寓居之所挂牌纪念,那么,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会出现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从另一个文化侧面反映城市精神的“海纳百川”。

  城市精神贵在塑造。塑造是主动打造、自觉培育、努力创新、积极提升。上海曾成功推出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迅速形成“文化热浪”席卷寒冬的申城。国宝展把观众对于览读中国千年瑰宝的“文化奢望”变为既成的文化行为,在日以继夜的文化亢奋中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弘扬了城市精神。国宝展激发起城市后来人对于中华文明的由衷敬意,在物质殷实和精神充实的双重意义上醒世催人,为上海城市文化提神铸魂。当世界各地的书画研究者、爱好者以瞻仰中华文明的名义云集上海,城市的文化神经为之感奋。当展览的组织者和参观者以传承中国书画艺术、弘扬中国人文精神的名义构成文化互动系统,城市的文化品格为之高洁。当展览期间卷起世人瞩目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又汇聚成浩荡的中国书画研究热流,城市的文化情愫为之剧增。当展览过后依然把国宝展奉为热门话题,依然为国宝展而动容倾情,城市的文化屐痕为之深刻。城市精神贵在塑造,而国宝展对于这种塑造是轰动中的悄然、有声中的无声、衍生中的逻辑、偶然中的必然!经典的国宝展和接踵而来的“《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古代书画作品展”、“中日书法珍品展”等使塑造中的上海城市精神更趋“精典”。


作者:陈燮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