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救活一个“图书馆”等于星火燎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18:00 光明网
许贵元

  据《经济日报》农村版报道,1981年,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青年杜德建建起了家庭图书馆。图书馆目前有各种报刊1288种,图书3.2万册,免费向村民开放了25年。但如今放书的屋子破烂不堪,不少图书遭到破坏,他却没有资金改善——谁来救救我们“农民家庭图书馆”有志青年建起家庭图书馆

  看了这篇报道,既使人钦佩杜德建20多年用节衣缩食的钱办起了“家庭图书馆”,

同时又为其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撑、使图书馆面临即将“倒闭”的艰难处境而担忧。而这种担忧确实是沉重的。时下,农村正在大张旗鼓地建设新农村,家庭图书馆无疑是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有利阵地,农民需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充实头脑,更新观念。在大力提倡科技文化下乡的今天,我们的家庭图书馆正是派上用场、发挥“用武之地”的难得之机。救救“家庭图书馆”,不是杜德建本人的呼唤,而是时代的呐喊!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宏伟的“民心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更需要有一支“四有”的“新型农民大军”。实践早已证明,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杜德建的“家庭图书馆”多年所起到的“生产力”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光靠“卖苦大力”是根本不行的,必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攻克农业生产上的一道道难关。想农民所想,急农民之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杜德建才下决心自己掏钱买书办家庭图书馆的。

  报道说,1979年的晋南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沉积多年的生产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但因科技知识匮乏,乡亲们错用农药、滥施化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大伙儿多点儿文化知识,懂点儿科技,这样的事情不就可以避免了吗!”高考落榜后的杜德建立誓要在自己家中建个图书馆。为了办好家庭图书馆,父母拿出多年积攒下的800元钱,催杜德建办婚事,他却只用300元购置结婚用品,其余的全部用在了购书订报上。1981年元旦,拥有近千册图书和数十种报刊的农民家庭图书馆诞生了。省钱为了买书,他一件背心穿了13年。建馆头十年,杜德建每年坚持订阅全国各省的农民报、科技报、青年报、法制报,多达上百种,年费用从来没有少于3000元。而当时,他只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仅有100多元,他只好将媳妇种地的收入也贴补了进去。新技术,他就先在自家地里试验给村民们看;村民地里棉枝枯萎,麦秆倒伏,他忙从报上找出相关内容送到田头。1993年,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他自办了介绍农业科技的油印小报,半月一期,义务宣传农业科技知识。1996年,根据天气预报,他及时出了一期《油菜防冻》专题,使当地90%的油菜避免了冻害。之后,他又相继推广过立体种植、日光温室、高茬复播等技术。1996年,村民王铁旦承包了村里的果园,但果树腐烂病让他头痛不已:用康复剂投资大,不用又没收成。杜德建在自己的图书馆为其查阅大量的资料,终于找到了大蒜汁治腐烂病的土办法。之后连续3年,王铁旦的果园收成喜人,他也成了村里的富裕户。1998年,杜德建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在北京领奖时,胡锦涛同志曾握着杜德建的手,亲切地称赞他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如今,每天来他家庭图书馆看书借书的村民可达几十人次,多时上百。外村甚至外县也有人早晨赶来,看一天书再回去。但大家都为破烂不堪的房子感到心酸!正如杜德建自己所说,这些年我花费在买书订报上的钱已有近16万元了,再也没有能力做这件事了。”

  这些话是多么的沉重和失望!但笔者认为,扶持杜德建这样的典型“家庭图书馆”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伸出援助之手,给于必要的资金投入,救活一个“图书馆”等于星火燎原一大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