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史海管窥:黎元洪的另一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00:05 红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逼上梁山的湖北第21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被革命军推为鄂军总督,之后相继任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始终是一个傀儡。但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是“忠厚长者”和“稳健派”,很多人都说他和蔼而谦虚。号称“民国弥衡”的章太炎,清朝末年因苏报案坐过牢,文名满天下。当时的社会上层人士推之为国学大师和革命先锋。他见了什么都要骂,只有黎元洪是他惟一的歌颂者。在他的笔下,黎元洪是一个朴素而果毅的杰出人物。1912年7月24日,章太炎到武汉,第二天与黎元洪见面。他在北京新纪元报上发

表一文,对黎元洪推崇备至。他写道:“黎公年四十九,体干肥硕,言词简明。秘书、参议衣服不华,每日至黎公座次关向文件,一席之间八九人,皆执莲柄薄葵扇,黎公亦时握焉,其所其着西装制服,以粗夏布为之。自都督以至州县科员,皆月支薪二十元。”值得人们首肯的,不是他这些“优点”,倒是他的另一面。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后,第一道命令就是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消息传出,黎元洪的幕僚们,有的主张不接受册封为王,有的从安全着想,主张容忍一下,再从长计议。黎元洪坚定地说:“你们不要说了,我意已定,决不接受,即牺牲个人,亦所甘心。”

  其实,在袁世凯迫不及待黄胞加身,授意杨度成立筹安会为他称帝作准备时,一些趋炎附势者,风起云涌,伪造民意,以迎合图荣。袁世凯深知实行帝制,非利用黎元洪不足以资号召,屡次派员示意黎元洪赞成。而黎元洪坚持反对,终不为所动。自1915年8月6日以后,既不出席参政院,一再请辞副总统、参政院长等职,愿意回到黄陂原籍休养,但都没有得到袁世凯的允许。他知道离开北京是办不到的,就借口夫人有病,居住瀛台过于寒冷,袁世凯才同意他迁居到东厂胡同。自11月起,他拒绝领受副总统的薪金和公费,请袁裁撤副总统办公处,并向参议院请辞副总统职务。此间,他对任何人都很少开口说话,甚至像哑巴、木头人一样。

  封王命令发布后,袁世凯命令在京文武百官赴东厂胡同黎邸祝贺,恳即日就封。当百官在国务卿陆征祥率领下,宣读贺词恳封后,黎元洪当即答道:“大总统虽明令发表,但鄙人决不敢领受。盖大总统以鄙人有辛亥武昌首义之勋,故优予褒封。然辛亥起义,仍全国人民公意,及无数革命志士流血奋斗,与大总统主持而成,我个人不过滥竽其间,因人成事,决无功绩可言,断不敢冒领崇封,致生以对国民,死无以对先烈,各位致贺,实愧不敢当。”言毕,转身进入居室。百官默然离去。下午,袁世凯又派永增军衣成衣匠至黎邸,为黎量做亲王制服。黎元洪坚拒不允,说:“我非亲王,何须制服?”一面具呈坚辞。隔了几天,政事堂以公文送武义亲王府制至黎邸,封面大书“武义亲王开拆”字样,被收文者误剪,没看见公文封背面有“武义亲王”字样,呈黎阅时,黎元洪大为恼怒:“我非武义亲王,岂能收受武义亲王之公文!”饬令退还。19日,袁世凯又下令劝他不要固辞,但黎置之不理。袁便派内史监阮忠枢、公府顾问舒河阿前往黎邸察看黎的态度,阮公然称黎为“王爷”,并且说袁还打算加黎为“副元帅”、“辅国大将军”之类称号。黎元洪忍不住吐出一句话:“你们不要骂我!”黎元洪已经看出袁世凯是个极端不讲信义的人,接受王位,只能将来落个骂名,虽然他没有勇气正面反对帝制,但他决不肯做这个见不得人的王爷。

  在此二年前,人们就看出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劝黎加入反袁。黎元洪说:“目前国情,以统一及安定民生为主,若全国统一,国会告成,袁如有野心,予志自雄,变更国体,即为违反约法,为国民公敌,不啻自掘坟墓。予当追随国人之后,誓死反对。即使予毁家灭身,继起者亦大有人在,中华民国断不灭亡。”在袁世凯称帝时,黎元洪誓死反对,并遵守二年前与国民政府的约言。

  黎元洪与袁世凯是儿女姻亲,向例年节双主均有年礼馈赠。就在袁称帝这年,袁送黎礼品用红帖书“赏武义亲王”字样,黎一看,大怒,拒绝不收。第二天,袁改用“姻愚弟”,黎才收下。

  纵观黎元洪一生,当了几次傀儡,身不由己,成为别人手中的工具。但这一回真的硬邦起来,自己说了算一回。人言“黎泥菩萨”、“好好先生”的黎元洪,在反对袁世凯称帝、拒受册封为王,做得是那么坚决,让我窥见他于大处绝不糊涂的一面,也让我记起。

稿源:红网 作者:李兴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