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嗜考症”—应试教育体制对“人”的异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06:00 光明网
徐晓

  记者近日从北京儿童医院心理门诊了解到,目前来做心理咨询的儿童中,有孩子出现了一种“嗜考症”的心理障碍——从小就喜欢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类考试,对考试上瘾。“相比去年,今年患嗜考症的孩子呈明显上升的趋势。”(4月24日《竞报》)

  读了此则新闻,我感觉有点好笑。在厌学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潮流时,居然出现了所谓嗜考的学生。查《现代汉语词典》,“嗜”指特别爱好。“嗜好”即特殊的爱好(多指

不良的)。据此可知,嗜考的学生应该是指特别爱好考试的学生。这难道不好吗?这不令所有家长及老师高兴吗?

  一个患嗜考症的学生文文形容她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没有片刻喘息。周一到周五每天早6点到晚8点在学校上课考试,周末被各种课外辅导班填满。”但对于这种超负荷的学习,文文表示并不恐惧厌恶,反而喜欢甚至疯狂迷恋,如果不考试自己就会觉得烦躁、发慌、没意思。

  “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似的学生,不但不恐惧厌恶,反而疯狂迷恋。这正常吗?这只能是一种病态。医生也认为,考试成瘾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嗜考症”属于强迫症的一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有巨大的危害。

  这种嗜考症,事实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只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机器,而不是把他们看成活生生的人,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本质。这些只会考试的学生,与《摩登时代》里拧镙丝的卓别林有什么两样?这哪里是教育?这分明是应试教育下高强度考试下对学生的异化!

  什么是异化?按照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异化是指“无能为力”、“无意义”、“反常”、“同社会疏远”和“自我异化”等多重含义。卓别林被高强度的拧镙丝动作异化,他完全被“拧”这个动作所支配,见螺丝就拧,后来见像螺丝的东西也要拧。他患了“嗜拧症”,他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处于一种被控制状态而不能自拔。可见,被物所支配下的人的异化是多么可怕!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也是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看待的吗?一场接一场的考试,不也是应试过程中的一条条流水线吗?学生不也是流水线上的一个个机器零件吗?在老师眼里,只有考分;在学生眼里也只有考分。不用说学生有嗜考症,老师也都有嗜考症。我现在刚好带高三,我每周至少要考试两次高考试题,还不算专题训练。整个高三,除了考试与评卷,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其他各科老师也都如此。这样,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是6科高考试题啊!

  这种连健康成人谁也受不了的考试,居然成了学生的嗜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它不仅是学生的悲哀,更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孩子出现考试成瘾这种心理障碍,除了要改正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之外,教育体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一位医生所开的药方。连医生都知道,“考试成瘾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

  要治疗“嗜考症”,首先就要把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减下来;要把素质教育作为国策而加以制度化、法律化;要降低高校入学的门槛,实行高校自主招生等等。

  一句话,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把他们异化为“物”——考试机器来折磨。果能这样,嗜考症是会不治而愈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