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由“幼儿精英教育”透视家长的教育焦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06:00 光明网
赵学勤

  5岁的孩子念起了“EMBA”,3岁的娃娃学习打高尔夫,18个月的幼儿开始接受瑜伽训练……近来,各种“幼儿精英教育”在国内不少大城市中悄然兴起。为了培养“小绅士”、“小淑女”、“小CEO”,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经济参考报》4月25日)新闻链接

  日益增多的“精英式幼教”,折射出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

起跑线上”,家长希望通过早期教育“先下手为强”,使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出人头地。这种良好的愿望和初衷,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强调“精英意识”,提前将成人社会的种种理念灌输给孩子,对他们的成长未必有利。

  而这种“舶来”的“幼儿精英教育”,即使在欧美国家也鲜有提及。在芬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阿列克斯(Aleksi)告诉记者,欧洲的孩子相对来说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但幼儿园同时也很注意孩子基础知识的积累。阿列克斯认为,除基础知识外,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但他并不提倡所谓的“全能学前教育”,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能要求他无所不知”。(新闻链接)

  幼儿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提倡和谐教育,让孩子自然、愉快地成长。这些“舶来品”在中国能够立足发展,更大程度上是迎合了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内心期盼和对儿童未来的教育焦虑。在“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未来”的语境下,“幼儿精英教育”恰恰满足了家长的教育诉求,而且以高额消费为载体,为这种诉求找到了一个通畅的表达出口。这些几岁的孩子,已经成为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成为家长满足个人自尊、炫耀成功家庭教育的玩偶,唯独没有考虑的是还孩子们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

  80多年前,鲁迅写过《我们怎样做父亲》。他认为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而且要以孩子的需要为本,不是以大人的方便为本。遗憾的是,今天还有一些家长不能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漠视他们的真正需要,强制他们实现成人设计的人生目标。

  老舍先生也特别提倡对待儿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儿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他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他主张儿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他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幼儿不是“精英教育”实验的“小白鼠”。最贵的就是最好的,这只是成年人的想法,对于孩子来说,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重金可以接受超前的“精英教育”,但是绝对买不来孩子健康完善的人格。如果想让孩子在未来能够为社会所接受,首先就应该教育他们懂得去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而这第一步就是家长应该率先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他人的权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