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09:42 贵州日报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祖辈留下的生意招牌

  精雕细刻的窗户

  朱益兴和他的杂货店

  我省境内现有的各式古民居,有的深藏于大山腹地,有的则在城市楼丛里。

  黄平县旧州城内朱氏住宅,系清光绪年间建成,有临街经商用房、后正房、东厢房,占地虽小却布局精巧,轴线分明。

  走进宅院,古色古香的门楣雕饰和内部细腻的建筑风格令人赞叹。54岁的朱益兴是老宅的第四代房主,现已延续到第5代人居住,祖辈在清代时从江西迁至旧州经商谋生,从此便定居下来。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朱益兴的父亲为避免窗雕受损坏和流失,将正房大门的两扇窗藏了起来,过了多年才重新安装上去恢复旧貌。窗棱上精湛的雕刻工艺引来不少收藏爱好者,有人看中了古品,想出资20余万元买一扇窗,遭到朱益兴一口回绝:“这是祖宗的家业,又是文物,出再多的钱也不卖。”目前,他全家老小10人居住在此,房屋被打理得干净有致。平时他就在正房前临街的房间经营文房四宝及杂货,深情地守护着这座老屋。

  惠水县和平镇惠民村六坡寨,现有4栋古民居,有的只有残缺不全的墙体框架,保存较完好的只剩下村民张继仁家的老房。

  71岁的张继仁在7兄妹中排行第三,他的祖父在50年代初外出谋生,张继仁守护这栋民居直到现在,至于房屋何时修建的老人说不清楚。居住着张继仁夫妻及儿子媳妇,整个房屋有一定程度老化,墙面已经脱落。他们几兄妹合计商量准备维修,不改变原样,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家产世代保留下去作纪念。

  老人淳朴勤劳,在家门旁种菜。与住了半个世纪的老屋有着深厚的感情,村里有些人家的老屋早已改成了亮丽的瓷砖房,只有张继仁一家一直坚守着、珍惜着。房屋虽然破旧,却冬暖夏凉,全家人愉快地生活着。

  在省会城市贵阳,老房子的保护情况就不如其他地方。随着城市规划建设,越来越多的古民居被拆迁。那些为数不多的老房子的残墙断壁依旧顽强地坚守在钢筋水泥丛林里,要想寻找一处明清遗风犹存的老宅,已不是一件易事。

  位于醒狮路上的一座外墙为深灰色的清韵建筑,是清朝年间在此经营药材的五福堂修建的。这座宅子解放前尚有正房、东西厢房,为两层楼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如今正房已拆,留下的东西厢房被后来入住的人家进行了改造。青瓦换成了石棉瓦,木墙变成了红砖墙,门窗也换了式样,只有东厢房还有一个圆门的门形和木窗楹。

  解放后这里曾是税务局,后又将产权移交给大南房管局。现在共有8家人居住,住在正房靠西位置的蒋昌仙老人家搬来30年了,她家门前右侧有一间自己用砖砌的小厨房,厨房的窗正是从正房拆下的老虎窗。“以前这里的窗都是像这样的老虎窗,上世纪80年代都拆了,只留下她家的这一扇,文物专家来看了都觉得可惜啊。”住在这里近50年的邻居曾月光先生惋惜道。他家的位置在西厢房,从外观上看出他家不止一两次地对房子进行过改造。“没有办法,一下雨就漏得厉害。”他颇感无奈。居民的无奈也是老建筑的无奈,不知道这些已快成危房,不适宜人居住的老房子还能经历多少风雨?

  经济应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间本可以没有那么尖锐的矛盾。古民居见证了前人的生活,保护它们就是对过去的尊重,物质文化不可再生,犹如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历史重现。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朱氏老宅

  相关链接

  渐行渐远的古民居反映了逝去的某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习俗,而风俗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宝贵遗产。记者拍摄这些图片是想呼吁对文化遗产进行拯救,让人们备加珍惜不可再生的老宅。古民居传承着古老文明的气息,振奋了现代人的精神,那些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精湛的雕刻工艺留给后人不少启迪。古墙老屋在时间的洗刷下愈见褪色,甚至有消失的危险,加大保护力度刻不容缓。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宅,雷山郎德苗寨等两处民居建筑群已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范围,另有一些被列为县级保护范围。要让更多的人来珍视前人留下的瑰宝,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据了解,现在省内还有许多居民尚住在古建筑中,虽是他们自己的家,但自觉地不乱搭、乱建,这样的保护意识值得称颂。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张继仁老两口和老宅已相伴数十个春秋祖辈用过的瓷枕保存完好筑城醒狮路1号外墙的古建筑保存较好,但墙内的老屋已被新房取代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古民居的守护者(组图)
这种木雕的腰门已经为数不多饱经风霜的朝门“老虎窗”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作者:赵筑荣 吴倩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