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乌山脚下 曾经农田成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01:46 东南快报

  

乌山脚下曾经农田成片

  福州行政中心将东迁!

  而我们现在所看见的福州市政府,被乌山拥在怀中。

  那么,几十年前,甚至上千年前,乌山又是什么模样?以前的福州市政府,又是什么样?

  近日,记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同时,采访了相关专家,试图复原乌山古景。

  乌山

  唐代即为游览胜地

  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三山两塔”就已经成为古榕城的象征。乌山与于山,就好像福州的坐标,分布在榕城中轴线的两侧,将密密麻麻的翘檐白屋串在一起。

  直到上世纪的上半叶,乌山东麓的乌塔,仍是醒目的地理标志。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张天禄介绍,乌山全名为乌石山,又名道山,在鼓楼区西南隅,面积约25公顷,海拔84米,和于山“两两相望”。

  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九日那天,登高,引弓落乌于此,所以得名。到了宋朝,有一个知州认为乌山比得上道家的蓬莱,所以改名道山。文革时,曾改名为红卫山。1977年,才恢复乌山的名字。

  据介绍,乌山上怪石嶙峋,寺观栉比,亭榭交错,早在唐代即成为游览胜地。

  《三山志》记载,乌山有36奇景,以石取胜,石林乃集胜景之大成。山上摩崖石刻众多,其中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篆书,甚称一绝。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乌山在老百姓心中逐渐淡去。原有的36奇景仅余下19个,上山尚无正式通道。

  乌山脚

  曾建城墙和护城河

  几百年前,乌山周围具体是什么模样已无从考证,但根据福州古城格局图,可以依稀描画。

  唐末五代,福州城的面积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三山两塔”的格局。直到明清,福州城依然保持了这样的规模,山脚不远即是抵御外敌的城墙。不难想象,当年乌山还属于古城的偏远地带。不远处就是护城河。

  而通过1860年拍摄的老照片,可以看见另一幅美景:浓阴覆盖的乌山中,恢宏的大殿露出一角。乌山南面,明代抵御外敌的城垣,清晰可见。城垣之外,就是人烟稀少的郊野。从乌山上眺望白塔,登高望远,一览无余,中间是密密麻麻的民居,著名的三坊七巷藏身其中。

  到解放前夕,乌山路南面仍然是一片农田,北面则是民居。

  民俗专家方柄桂说,洋在福州话里是田野的意思,目前乌山路南边的西洋路、加洋路,一直往南还有洋中路、洋头口等地名。千年间,乌山南面改变不大,都是田野。现在人们看到乌山路旁的两口大池塘,原先就是灌溉田野用的。

  解放后,福州城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日新月异。

  张天禄说,上世纪60年代的乌山南面,仍然还是农田和农民养鱼的池塘,狭窄的土路遇到大风总是沙尘漫天。

  市政府

  三度迁址不离鼓楼

  解放后,福州市政府曾四次迁址,但都集中在鼓楼区域周围。

  福州市规划局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行政中心所在地,往往要经过周密论证。一般考虑建成后,市内重要节点与行政中心之间距离不超过15分钟,各设区行政中心到市行政中心不超过30分钟,到市内任意一点,包括区域边缘不超过1个小时。

  福州市地方志原编辑人员林梅春介绍,解放初期,福州市政府设在如今的鼓西路口。不久,搬到协和医院附近的法海路,即如今的省军分区所在地,当时,福州市委和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即福州市政府)都在那里办公。

  1964—1965年间,福州市政府搬到群众路,就是现在的福州市教育局附近。而市委仍然留在原地办公。

  文革结束后,省委省政府从乌山大院搬到屏山大院,腾出办公地点,市委市政府随后搬进去,一直延续到现在。

  至于行政中心即将迁往的东区鳌峰洲,张天禄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该地段才逐渐被开发利用,陆续修建的楼房取代原先的大片田地。据了解,东扩南进西拓的战略提出之后,东区鳌峰洲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也为行政中心的东迁创造了契机。

记者 艾兰/文 毛朝青/翻拍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