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歌舞海洋里的“冲浪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09:46 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林敏

  个人简历:阿旺克村,男,藏族,1938年生,西藏拉萨市人,中共党员。1954年参加西藏参观歌舞团赴内地参观与演出,后留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1957年回拉萨,同年前往云南昆明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蹈编导班学习。上世纪60年代成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主要演员。参加主演的作品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翻身农奴向太阳》、舞剧《卓瓦桑姆》及歌舞

《颂家乡》、男子双人舞《觉醒》、舞蹈《送别》等。编导的作品有双人舞《背水姑娘》,舞蹈《高原苹果香》、《雪山红花》、《大雁向着太阳飞》,男子集体舞《雪山民兵》,女子抒情舞《弦子舞》等,其中《扎根雪山下》和《草原新苗》参加了全国汇演。《弦子舞》入选出访北欧五国和罗马尼亚演出并获得自治区文艺创编一等奖。他编导的热巴舞《欢腾》、果卓《江边篝火》1988年在羊城国际舞蹈节获“誉满羊城”金边锦旗。朗玛《春天的舞步》、男子舞《西部堆谐》曾在香港第三届国际艺术节演出。他主持编导的独幕舞剧《雪域圣火之歌》受到了有关领导和文艺界同行的好评。1979年参与创建西藏艺术学校并担任校长,20年间他在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专业人才,连续3次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论文有《文艺理论对智能结构的作用》、《热巴舞的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发展载歌载舞的民间歌舞》、《西藏舞蹈通史》等。1982年参加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讨论会并宣读了论文。1991、1994年先后赴澳大利亚和尼泊尔访问。历任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协会理事,国家教委中小学音乐教材审查委员。

  阿旺克村出生高原古城拉萨,从小他受到了传统藏族歌舞、藏戏等文化的熏陶。起初他对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后来却走进了舞蹈艺术的殿堂,并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挚爱的舞蹈事业。在从艺的50多年里,他在舞蹈的舞台表演、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理论研究等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将西藏的民族民间舞蹈跳到了全国甚至是国际舞台上。如今,退休在家享受天伦的他,在谈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时,他的思维和言谈依然活跃。

  老师发现了一棵好苗子

  1952年,还是拉萨第一小学的一名学生的阿旺克村因为不错的嗓音条件而引起了音乐老师黄文唤的关注,黄老师推荐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演出队。在当时,阿旺克村也许并没有觉得老师的推荐对他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但是,站在今天回忆50多年前的这件事,却让他感触颇多,这也许就是命运之神给他安排的艺术伯乐吧。

  1954年,他被推荐参加西藏组织的参观歌舞团到内地参观、学习、演出。在去内地的途中,他们一路为沿途的修路工人、农民和部队官兵演出。在北京,参观团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对年幼的阿旺克村来说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当时,国家对培养西藏的艺术人才非常重视,参观完之后,他们被分别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中央民族学院专业、系统地接受舞蹈基本功、文化课、芭蕾舞、器乐等教育。阿旺克村被分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虽然不是专业的艺术学校,但是那里人才济济,各民族的艺术家汇集与此,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多民族舞蹈艺术,这些给阿旺克村日后的舞蹈表演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艺术想象力。

  在中央民族歌舞团里,一对汉族夫妻对他的帮助和指导让他铭记心底,那就是胡松华和他的爱人张迈茹。当时,张迈茹是阿旺克村的舞蹈老师,而胡松华则刚刚改行学唱歌。胡松华了解到了阿旺克村的音乐天赋,坚持让他跟自己一起学习唱歌,而张迈茹坚持让自己的学生学习舞蹈。为了不让他们两人失望,阿旺克村一边认真接受张老师的舞蹈教育,一边跟着胡老师到琴房练习声乐。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的那段时间里,阿旺克村观摩了在北京剧院上演的几部大型歌剧表演,其中的两部《草原之歌》、《柯山红日》中的所有歌曲在今天他仍然是深记在心、朗朗上口。

  舞台表演与舞蹈创作同行

  带着学习到的多民族的舞蹈艺术知识,阿旺克村回到了高原。1985年,西藏歌舞团在西安小雁塔成立,他成为了早期歌舞团的一员,并从此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用自己的舞姿和歌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由于阿旺克村的身材适中,大腿开度和软度都非常好,弹跳力强,在舞蹈中,有时一台晚会有五六个舞蹈节目,他就要参加五六次演出,被同伴称为台柱子。凭着自己的天赋和老师的精心培养,他练就了一副好嗓音。他在西藏歌舞团组织的多次下乡演出中,往往是身兼两职,既当舞蹈演员,又当歌唱演员,他的舞台形象和他的歌声一起深入人心。

  1957年,他到昆明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唯一一个舞蹈创作编导班。在学习中,阿旺克村以西藏现实生活为题材,用创造性的手法与西藏的传统歌舞相结合的形式创作了双人舞《背水姑娘》,演出后受到老师和学友们的一致好评,表现出了他早期的编导才华和良好的演员素质。这次编导班的学习给阿旺克村以后的歌舞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回到拉萨,对于只有20多岁的他,如果就这样离开舞台全心搞创作,对他自己来说似乎很是遗憾,所以他选择了一边创作一边演出。此后,他先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翻身农奴向太阳》、独幕歌舞剧《热巴人的新生》中担演主要角色,反响强烈。

  1988年7月14日,阿旺克村带着他创作的舞蹈和艺术学校的学生参加了“羊城国际舞蹈节”的首场演出,场内座无虚席。舞台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和舞姿优美的《牧民舞》,将观众带进了美伦美奂的羌塘草原。独特的风格、典雅的舞曲、飘逸的舞姿,陶醉了羊城人,震惊了国内外的舞蹈家,台下沸腾了!掌声和欢呼声像潮水般涌来,将阿旺克村围个水泄不通。

  一个舞蹈创作者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这些条件阿旺克村都具备了。上世纪80年代初,阿旺克村惜别舞台,开始全心搞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研究。生活赋予了他丰富的营养,也坚定了他的舞蹈创作信心。由他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不仅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且舞蹈动作也能被长久留存。但是,有人戏称“舞蹈表演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对于这种评价,阿旺克村反驳道:四肢的活动是靠大脑来指挥的,头脑简单,怎么能指挥出丰富的肢体语言呢?在创作实践中,他对舞蹈故事文学台本的把握、舞蹈音乐的选择、意境的调配都如鱼得水,充分体现出了他的缜密、丰富的内心语言和灵活的大脑反映。

  突破传统,他大胆地搞起了抒情舞创作,有多部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西藏和平解放之初,解放军进驻西藏开荒种地,帮助藏族群众发展生产,这一幕幕情景在阿旺克村心中留下了对解放军的美好印象。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回忆创作出了舞蹈《高原苹果香》。舞蹈描写了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通过劳动改变了高原的面貌。当时,新华社将这个素材提供给了新闻联播播报出来,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1977年,阿旺克村带团出访北欧五国和罗马尼亚,其中深受国外朋友好评的《弦子舞》是他在北京对外友协排练厅花一周时间排练出来的。通过这个舞蹈,让外国朋友领悟到了地道、纯真、优美的西藏民间艺术,许多人称这是东方固有的美。

  为传承民族艺术呕心沥血

  歌舞对藏民族来讲,犹如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它伴随着藏民族的日日夜夜、世世代代,在征服“世界屋脊”的漫长岁月里,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藏民族的脊梁。

  ———阿旺克村西藏是歌舞的海洋,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如果没有人才,如何才能将这些资源传承发扬下去?这是当时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们都在思考的问题。创办一所属于西藏自己的艺术学校在当时被摆到了紧迫的日程中。这也是阿旺克村心中一个长久的愿望。1979年,阿旺克村从自治区歌舞团创研室调出,开始筹建西藏艺术学校,任教务室主任,为培养藏族艺术人才尽心尽力。

  艺校每前进一步,都留下了阿旺克村的脚印。创业之初的艰苦没有让阿旺克村和他的同事们退缩,凭着一股火热的激情和创业的激动,他们坚持了下来。筹建工作主要靠文艺工作者和从事艺术表演的一些老同志共同来承担。建校之初,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室都没有,学生的吃、住问题怎么解决,办公室、教室怎么解决,这些都是阿旺克村成天在思考的问题。后来,他们找到八廓街的一处旧房。当时,西藏文化局在资金很困难的情况下也给艺术教育以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自治区领导了解他们的困难后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上面关心了,下面的齐心了,开展工作的干劲就更足了。

  为了发现和培养人才,阿旺克村总是到各地区甚至偏远乡村去选材,只要发现是搞艺术的料,他便将孩子带回学校。第一年,学校就建起了舞蹈班、声乐班、器乐班,还举办了一个舞蹈编导班,从内地聘请了一些专家,在区内邀请了器乐、舞蹈、声乐等方面的艺术家加盟到教师的队列中。

  在担任西藏艺术学校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的20年间,是他艺术创作的丰收期。在学校里,有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而自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再由学生演绎出来。1988年,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和学生到香港参加第四届国际艺术学校艺术节的演出,受到香港同胞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文艺理论研究结硕果

  艺术来自生活,但艺术又高于生活。在50多年的艺术之旅中,阿旺克村始终没有离开生活,没有脱离传统,没有脱离艺术实践。不管是早些年在舞台上的演出还是后来专门进行的理论研究,他年年都要下到各地深入生活,他的足迹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甚至是四川甘孜、巴塘、里塘、云南德庆等藏族生活地区。向民间艺人学习讨教,向传统艺术学习,对民族民间的传统舞蹈素材和艺术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搜集和整理,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创作实践中,他充分将各地的舞蹈艺术形态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他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为西藏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阿旺克村离开了西藏艺术学校,调入区文联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离开了舞台和讲台,刚开始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搞艺术创作又缺乏演员,自己也不能虚度时光,于是有了写点东西的打算。他开始涉足文艺理论的研究工作,他将西藏艺术研究所赵兴振研究员给他提供的许多民间舞蹈资料和自己收集研究的资料综合起来,编辑出版了《西藏舞蹈通史》。该书被誉为“填补了西藏舞蹈史的空白”,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西藏舞蹈全面发展的史论性舞蹈大全。全书详细深入地阐述了我区舞蹈发展的历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区的舞蹈文化,包含了绚丽多彩的“踢踏舞”、“热巴”、“弦子”、“果谐”等舞蹈形式,更具知识性和参考价值,给后继之人研究西藏的舞蹈艺术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该书也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史二等奖。

  在《舞蹈艺术》、《中华舞蹈通讯图录》等杂志上,他还发表了论文《论西藏人及其歌舞》、《民间歌舞荟萃之地———昌都》、《关于如何继承载歌载舞的传统歌舞艺术》、《雪域东部的综合歌舞——热巴》等论文。《雪域东部的热巴艺术》在《西藏艺术研究》上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了国外。1989年,阿旺克村作为中国舞蹈专家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地区舞蹈专家会议,论文《保护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及传统舞蹈的传授方法》被载入《国际教科文舞蹈文库》。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舞蹈教材的编写上。西藏历史上有很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艺术,他准备将这些历史人物创作的东西再次搬上舞台。他说,这些历史人物创作了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只是淹没在歌舞的海洋里,而是要让这些海洋里的宝石在阳光下散发出新的光彩,将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使西藏文化走向世界。

  在我国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从艺50周年纪念之时,阿旺克村为她撰写了《雪域之音———才旦卓玛》一书,作为同才旦卓玛同时代成长起来的老一辈艺术家,阿旺克村受才旦卓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对研究工作的呕心沥血和对观众的亲切随和都让他和才旦卓玛的名字一样深入人心。作为西藏第一代表演艺术家、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和著名编导,他的名字被收进了《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艺术家辞典》、《当代中华舞坛名家传略》及《西藏当代文化名人》。<REC><字段0>=阳光周末<字段1>=  歌舞海洋里的“冲浪者”—踏访我区著名藏族舞蹈艺术家阿旺克村的艺术之旅本报记者林敏<REC><字段0>=

  个人简历:阿旺克村,男,藏族,1938年生,西藏拉萨市人,中共党员。1954年参加西藏参观歌舞团赴内地参观与演出,后留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1957年回拉萨,同年前往云南昆明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蹈编导班学习。上世纪60年代成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主要演员。参加主演的作品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翻身农奴向太阳》、舞剧《卓瓦桑姆》及歌舞《颂家乡》、男子双人舞《觉醒》、舞蹈《送别》等。编导的作品有双人舞《背水姑娘》,舞蹈《高原苹果香》、《雪山红花》、《大雁向着太阳飞》,男子集体舞《雪山民兵》,女子抒情舞《弦子舞》等,其中《扎根雪山下》和《草原新苗》参加了全国汇演。《弦子舞》入选出访北欧五国和罗马尼亚演出并获得自治区文艺创编一等奖。他编导的热巴舞《欢腾》、果卓《江边篝火》1988年在羊城国际舞蹈节获“誉满羊城”金边锦旗。朗玛《春天的舞步》、男子舞《西部堆谐》曾在香港第三届国际艺术节演出。他主持编导的独幕舞剧《雪域圣火之歌》受到了有关领导和文艺界同行的好评。1979年参与创建西藏艺术学校并担任校长,20年间他在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专业人才,连续3次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论文有《文艺理论对智能结构的作用》、《热巴舞的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发展载歌载舞的民间歌舞》、《西藏舞蹈通史》等。1982年参加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讨论会并宣读了论文。1991、1994年先后赴澳大利亚和尼泊尔访问。历任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协会理事,国家教委中小学音乐教材审查委员。

  阿旺克村出生高原古城拉萨,从小他受到了传统藏族歌舞、藏戏等文化的熏陶。起初他对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后来却走进了舞蹈艺术的殿堂,并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挚爱的舞蹈事业。在从艺的50多年里,他在舞蹈的舞台表演、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理论研究等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将西藏的民族民间舞蹈跳到了全国甚至是国际舞台上。如今,退休在家享受天伦的他,在谈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时,他的思维和言谈依然活跃。

  老师发现了一棵好苗子1952年,还是拉萨第一小学的一名学生的阿旺克村因为不错的嗓音条件而引起了音乐老师黄文唤的关注,黄老师推荐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演出队。在当时,阿旺克村也许并没有觉得老师的推荐对他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但是,站在今天回忆50多年前的这件事,却让他感触颇多,这也许就是命运之神给他安排的艺术伯乐吧。

  1954年,他被推荐参加西藏组织的参观歌舞团到内地参观、学习、演出。在去内地的途中,他们一路为沿途的修路工人、农民和部队官兵演出。在北京,参观团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对年幼的阿旺克村来说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当时,国家对培养西藏的艺术人才非常重视,参观完之后,他们被分别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中央民族学院专业、系统地接受舞蹈基本功、文化课、芭蕾舞、器乐等教育。阿旺克村被分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虽然不是专业的艺术学校,但是那里人才济济,各民族的艺术家汇集与此,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多民族舞蹈艺术,这些给阿旺克村日后的舞蹈表演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艺术想象力。

  在中央民族歌舞团里,一对汉族夫妻对他的帮助和指导让他铭记心底,那就是胡松华和他的爱人张迈茹。当时,张迈茹是阿旺克村的舞蹈老师,而胡松华则刚刚改行学唱歌。胡松华了解到了阿旺克村的音乐天赋,坚持让他跟自己一起学习唱歌,而张迈茹坚持让自己的学生学习舞蹈。为了不让他们两人失望,阿旺克村一边认真接受张老师的舞蹈教育,一边跟着胡老师到琴房练习声乐。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的那段时间里,阿旺克村观摩了在北京剧院上演的几部大型歌剧表演,其中的两部《草原之歌》、《柯山红日》中的所有歌曲在今天他仍然是深记在心、朗朗上口。

  舞台表演与舞蹈创作同行带着学习到的多民族的舞蹈艺术知识,阿旺克村回到了高原。1985年,西藏歌舞团在西安小雁塔成立,他成为了早期歌舞团的一员,并从此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用自己的舞姿和歌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由于阿旺克村的身材适中,大腿开度和软度都非常好,弹跳力强,在舞蹈中,有时一台晚会有五六个舞蹈节目,他就要参加五六次演出,被同伴称为台柱子。凭着自己的天赋和老师的精心培养,他练就了一副好嗓音。他在西藏歌舞团组织的多次下乡演出中,往往是身兼两职,既当舞蹈演员,又当歌唱演员,他的舞台形象和他的歌声一起深入人心。

  1957年,他到昆明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唯一一个舞蹈创作编导班。在学习中,阿旺克村以西藏现实生活为题材,用创造性的手法与西藏的传统歌舞相结合的形式创作了双人舞《背水姑娘》,演出后受到老师和学友们的一致好评,表现出了他早期的编导才华和良好的演员素质。这次编导班的学习给阿旺克村以后的歌舞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回到拉萨,对于只有20多岁的他,如果就这样离开舞台全心搞创作,对他自己来说似乎很是遗憾,所以他选择了一边创作一边演出。此后,他先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翻身农奴向太阳》、独幕歌舞剧《热巴人的新生》中担演主要角色,反响强烈。

  1988年7月14日,阿旺克村带着他创作的舞蹈和艺术学校的学生参加了“羊城国际舞蹈节”的首场演出,场内座无虚席。舞台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和舞姿优美的《牧民舞》,将观众带进了美伦美奂的羌塘草原。独特的风格、典雅的舞曲、飘逸的舞姿,陶醉了羊城人,震惊了国内外的舞蹈家,台下沸腾了!掌声和欢呼声像潮水般涌来,将阿旺克村围个水泄不通。

  一个舞蹈创作者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这些条件阿旺克村都具备了。上世纪80年代初,阿旺克村惜别舞台,开始全心搞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研究。生活赋予了他丰富的营养,也坚定了他的舞蹈创作信心。由他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不仅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且舞蹈动作也能被长久留存。但是,有人戏称“舞蹈表演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对于这种评价,阿旺克村反驳道:四肢的活动是靠大脑来指挥的,头脑简单,怎么能指挥出丰富的肢体语言呢?在创作实践中,他对舞蹈故事文学台本的把握、舞蹈音乐的选择、意境的调配都如鱼得水,充分体现出了他的缜密、丰富的内心语言和灵活的大脑反映。

  突破传统,他大胆地搞起了抒情舞创作,有多部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西藏和平解放之初,解放军进驻西藏开荒种地,帮助藏族群众发展生产,这一幕幕情景在阿旺克村心中留下了对解放军的美好印象。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回忆创作出了舞蹈《高原苹果香》。舞蹈描写了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通过劳动改变了高原的面貌。当时,新华社将这个素材提供给了新闻联播播报出来,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1977年,阿旺克村带团出访北欧五国和罗马尼亚,其中深受国外朋友好评的《弦子舞》是他在北京对外友协排练厅花一周时间排练出来的。通过这个舞蹈,让外国朋友领悟到了地道、纯真、优美的西藏民间艺术,许多人称这是东方固有的美。

  为传承民族艺术呕心沥血歌舞对藏民族来讲,犹如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它伴随着藏民族的日日夜夜、世世代代,在征服“世界屋脊”的漫长岁月里,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藏民族的脊梁。

  ———阿旺克村西藏是歌舞的海洋,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如果没有人才,如何才能将这些资源传承发扬下去?这是当时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们都在思考的问题。创办一所属于西藏自己的艺术学校在当时被摆到了紧迫的日程中。这也是阿旺克村心中一个长久的愿望。1979年,阿旺克村从自治区歌舞团创研室调出,开始筹建西藏艺术学校,任教务室主任,为培养藏族艺术人才尽心尽力。

  艺校每前进一步,都留下了阿旺克村的脚印。创业之初的艰苦没有让阿旺克村和他的同事们退缩,凭着一股火热的激情和创业的激动,他们坚持了下来。筹建工作主要靠文艺工作者和从事艺术表演的一些老同志共同来承担。建校之初,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室都没有,学生的吃、住问题怎么解决,办公室、教室怎么解决,这些都是阿旺克村成天在思考的问题。后来,他们找到八廓街的一处旧房。当时,西藏文化局在资金很困难的情况下也给艺术教育以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自治区领导了解他们的困难后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上面关心了,下面的齐心了,开展工作的干劲就更足了。

  为了发现和培养人才,阿旺克村总是到各地区甚至偏远乡村去选材,只要发现是搞艺术的料,他便将孩子带回学校。第一年,学校就建起了舞蹈班、声乐班、器乐班,还举办了一个舞蹈编导班,从内地聘请了一些专家,在区内邀请了器乐、舞蹈、声乐等方面的艺术家加盟到教师的队列中。

  在担任西藏艺术学校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的20年间,是他艺术创作的丰收期。在学校里,有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而自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再由学生演绎出来。1988年,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和学生到香港参加第四届国际艺术学校艺术节的演出,受到香港同胞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文艺理论研究结硕果艺术来自生活,但艺术又高于生活。在50多年的艺术之旅中,阿旺克村始终没有离开生活,没有脱离传统,没有脱离艺术实践。不管是早些年在舞台上的演出还是后来专门进行的理论研究,他年年都要下到各地深入生活,他的足迹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甚至是四川甘孜、巴塘、里塘、云南德庆等藏族生活地区。向民间艺人学习讨教,向传统艺术学习,对民族民间的传统舞蹈素材和艺术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搜集和整理,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创作实践中,他充分将各地的舞蹈艺术形态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他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为西藏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阿旺克村离开了西藏艺术学校,调入区文联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离开了舞台和讲台,刚开始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搞艺术创作又缺乏演员,自己也不能虚度时光,于是有了写点东西的打算。他开始涉足文艺理论的研究工作,他将西藏艺术研究所赵兴振研究员给他提供的许多民间舞蹈资料和自己收集研究的资料综合起来,编辑出版了《西藏舞蹈通史》。该书被誉为“填补了西藏舞蹈史的空白”,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西藏舞蹈全面发展的史论性舞蹈大全。全书详细深入地阐述了我区舞蹈发展的历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区的舞蹈文化,包含了绚丽多彩的“踢踏舞”、“热巴”、“弦子”、“果谐”等舞蹈形式,更具知识性和参考价值,给后继之人研究西藏的舞蹈艺术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该书也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史二等奖。

  在《舞蹈艺术》、《中华舞蹈通讯图录》等杂志上,他还发表了论文《论西藏人及其歌舞》、《民间歌舞荟萃之地———昌都》、《关于如何继承载歌载舞的传统歌舞艺术》、《雪域东部的综合歌舞——热巴》等论文。《雪域东部的热巴艺术》在《西藏艺术研究》上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了国外。1989年,阿旺克村作为中国舞蹈专家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地区舞蹈专家会议,论文《保护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及传统舞蹈的传授方法》被载入《国际教科文舞蹈文库》。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舞蹈教材的编写上。西藏历史上有很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艺术,他准备将这些历史人物创作的东西再次搬上舞台。他说,这些历史人物创作了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只是淹没在歌舞的海洋里,而是要让这些海洋里的宝石在阳光下散发出新的光彩,将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使西藏文化走向世界。

  在我国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从艺50周年纪念之时,阿旺克村为她撰写了《雪域之音———才旦卓玛》一书,作为同才旦卓玛同时代成长起来的老一辈艺术家,阿旺克村受才旦卓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对研究工作的呕心沥血和对观众的亲切随和都让他和才旦卓玛的名字一样深入人心。作为西藏第一代表演艺术家、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和著名编导,他的名字被收进了《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艺术家辞典》、《当代中华舞坛名家传略》及《西藏当代文化名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