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办转制学校招生“雾里看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13:25 新民晚报

  “五一”期间,于先生为就要读小学的儿子择校事烦心。原来,于先生最近看到这样两条消息:一是从今年起,本市所有公办转制学校将和公办学校一样,按照就近原则招收户籍对口的学生;二是本市将于2007年底前完成所有“公办转制”学校的“关、停、并、转”。公办转制学校的前景让他产生了种种疑惑。

  疑惑一转公办,师资队伍是否稳定?

  将于今年入学的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的一年级新生无疑是幸运的——从秋季新学期起,这所9年一贯制学校,将回到公办队伍。这意味着,学生每学期所需缴纳的费用将从原先的1500元左右下降至100多元。

  然而,一些家长却担心,学校教学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我们的生均经费投入并不会减少”,校长张人利解释道,静安区在公办转制学校的经费投入上历年采用“政府补贴+学校收入”的模式。如今,学校转为公办,“学校收入”这一块取消了,则由政府全额拨款来弥补。“教师的工资待遇将不会下降,反而还略有上升”,张人利强调,教师队伍的稳定最关键,而这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令人欣喜的是,这两年,随着本市教育投入的增加,公办学校软硬件设施均有了较大改善,教师待遇也提升得很快,不少曾从公办学校转去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纷纷“回流”。据悉,静安区七一中学、静安小学、时代中学等已经或计划转为公办校。

  疑惑二转民办,谁说了算?

  学校姓“民”姓“公”,究竟谁说了算?

  学校改姓“民”,必须得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企业愿意“接盘”。记者留意到,从去年起,本市先后有几所公办转制学校被国内知名集团收购,而这些学校,在市民心目中都有颇高声誉。“学校要办出特色,才有可能接到企业抛出的橄榄枝”,一位校长坦言。“学校实行了董事会负责制后,日常教学管理没有改变,但通过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接触,我们的市场竞争意识的确强了!”

  出于教学资源整体分配统筹的需要,在学校“姓氏”的问题上,比起学校自身,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权更大。

  疑惑三家长如何把握学校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本市中小学入学高峰,为了弥补公用事业经费投入的不足,公办转制学校应运而生,教育部门也给予其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

  如今,它们面临“转型”,家长们的担心并非多余——若是学校转为公办,实行就近入学后,如何保持这些特色?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才能为更多受教育者共享?在政策的出台和制订上,有关部门虽然“站得高”,但也不妨放低视线,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多思量。招生季节就要临近,可不少家长对于学校的前途仍“雾里看花”,他们想问,政策制订和发布的过程能否透明,再透明些?

  本报记者陆梓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