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金牌矿工——吴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03:4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金牌矿工——吴如
矿工啥样?我们一直这样认为——粗犷。搬得动山,拿不动笔;甩开膀子大干,出了故障骂娘。直到我们走近吴如,我们才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矿工!手粗像耙齿,心细如发丝;一天两头不见太阳,心里最阳光;珍爱生命重视安全,著书编歌唤醒同伴;对自己苛刻“抠门”,对别人慷慨大方。我们惊奇、赞叹、震惊,于是写出这篇《金牌矿工——吴如》。

  ——题记

  以奉献为荣——吴如说,他有两个家,一个在井上,一个在井下,只要把井下也当成家,想不奉献都不行

  4月30日,记者采访平煤集团一矿采煤一队副队长吴如,他说:“我有两个家,一个在井上,和老婆孩子组成的家;一个在井下,和工友一起战斗的采煤一线。只要把井下当成自己的家,想不奉献都不行。”

  两个家孰轻孰重?中午,记者走进吴如井上的家,吴如的妻子何趁放下饭碗笑着说:“这个老东西,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矿上才是他第一个家,这我比谁都清楚。”

  提起吴如,何趁百感交集。

  1981年,有人给何趁提亲,男方就是刚参加工作的矿工吴如。一见面,何趁见“这人一脸煤灰”,当即起身就走,令媒人也不好意思。过了几个月,又有人给何趁提亲。“谁知又是吴如。”何趁说,“这回脸洗干净了,俺也就同意了。”

  出嫁那天,何趁早早打扮好,被娘家兄弟姐妹簇拥着,等待着迎亲的人群。等啊等啊,等到将近中午,吴如来了,一个人,推一辆破自行车。何趁的父亲见状长叹一口气,把手向女儿一挥:“走吧!”“俺委屈极了,走一路哭一路。”何趁说完笑得前仰后合。

  “结婚之后,俺知道吴如的心在矿上,是个‘公人’(公家的人),有些事情俺一辈子都忘不了。”

  有一次何趁突然病倒,住进了医院。白天,吴如守在病床前,为妻子打饭、递水、喂药,有时直愣愣落泪。到了晚上,吴如伺候妻子睡下后,就悄悄地摸到病友家属跟前,央求人家帮助照看,他要回矿上下井。病友们故意逗他说:“老婆是你的,你咋恁不操心哩?井下离了你,就不出煤了?”吴如愁眉苦脸:“就算帮帮我的忙,再麻烦你们给瞅一夜!”说完就走。

  1989年夏天,吴如在矿上连续几天没回家,即将临产的何趁被本家兄弟送到医院。电话打到队上,老吴的同事跑来送了300块钱。深夜10点多,吴如升井后,从矿上跑到了医院。第二天一大早儿,何趁出现临产大出血征兆,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并要求有家属签字。满病房楼找遍,终于在一处角落找到熟睡中的吴如。原来,头一天他上了个10多个小时的连班儿,实在太累了。

  工友们知道,老吴干活儿像猛虎,从来不惜力,怎能不累。

  两巷替棚时更换长达2.8米的工字钢,人要把重达几十公斤的工字钢一根一根抬出来。别人都是俩人一组的抬,可吴如却是一人扛一根,而且要比别人多扛几根,别人抬6根,他扛8根,别人抬8根,他就扛10根。

  吴如说:“井下就是咱的家,哪儿有在家干活儿不卖力的?”连续几年,吴如采煤是“状元”。

  1984年,吴如给自己立下个规矩:升井不空手,每次升井都要回收井下物资。到现在22年的时间里,他义务回收物资折价达110万余元。

  1987年,一矿出台规定:回收废旧物资按比例奖励。可吴如每次只要回收站给开的“回收单据”,却从没到财务上提取过奖励。别人说他“傻”,吴如却说:“俺是矿山的主人,主人做事情哪能要报酬哩?”

  吴如回收废旧物资就像着了魔一样,从采面回来的路上,遇到能拾上来的东西,大到半截工字钢,小到一个螺丝帽,他都要“一网打尽”;遇到被煤埋住的工件,他一定要扒出来带走。一次,他看见一架柱梁被埋在采空区里,只露出了一点点儿,他立即挥开两臂扒了起来。同班的工友劝他:“老吴,别人丢的东西,你扒它弄啥?”吴如不听。足足用了两个多钟头,吴如才把那柱梁扒出来,手指都磨出了血。吴如说:“看到矿上的东西被糟蹋,比割我的肉还难受。”

  这几年矿上宣传吴如的精神,许多职工也学着他的样子搞起了义务回收。大巷里的废旧物资越来越少了。为了完成“每次回收物资必须在15公斤以上”的目标,吴如就跑到别的采区去拣,有时得在巷道里跑上两三公里,才能拾够15公斤,于是比同班工友晚升井两三个小时,就成了家常便饭。

  吴如在井下还经常清浮煤。他说“黑煤,在我眼里就是细白面粉,把煤攉到溜子上,就等于粮食进了仓”。从1984年至今,吴如清浮煤少说也有2.2万吨。按一节车皮装60吨计,这些煤可以装满300多个车皮。

  采访时,何趁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去年夏天,市旅游局的同志请吴如去给他们作报告,临别时人家送给老吴一件礼物。回到家里打开包装一看,是件精美的塑像,塑的是一头低头弯腰、使劲犁地的耕牛。吴如爱不释手,翻过来调过去地看。何趁看着他那样子,又心疼又爱怜,就用手指捣着老吴的头说:“你呀,就跟这东西一模儿模儿样儿!”

  以实现安全生产为最大幸福——吴如25年来,没出过一次工伤事故,甚至连碰手碰脚都没有。他说,一个人、一个矿安全还不够,全国的矿工都安全那才叫幸福

  众多行业中,煤炭行业相对危险;煤炭行业中,井下采煤一线最危险;采煤一线数炮采最危险;炮采中数回采(即残采,开采已采过采面残留的煤柱)更危险。

  吴如1981年参加煤矿工作至今25年了,干的一直是险中险的“回采”活儿,却未出一次工伤事故,甚至连碰手碰脚都没有。很多人钦佩他:“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吴如安全生产的秘诀是什么?

  5月2日7点30分,在一矿井下大巷里,记者和吴如边走边聊。吴如十分认真地说:“安全生产有秘诀,那就是你要长3颗‘心’。”

  一是真心。真心珍爱生命,追求幸福。吴如解释说,“咱到煤矿干什么来了?是追求幸福来了,挣钱养家,供孩子上学,不是动不动出个工伤遭罪来了。”

  “我给你讲个真事。”吴如接着说,“我女儿几天不见我,就站在院子里冲着矿上的方向喊,‘爸,爸,你咋还不回来呀!’我爱企业,爱家人,就一定要安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努力实现安全生产是为了多挣钱。采煤生产,出事故最不划算。矿上受损失,自己也受损失,因为按照规定,出了事故要罚钱。”吴如坦率地说,“出了轻伤,一俩月挣不了钱,出了重伤成了残废,一辈子挣不成钱。”

  二是细心。吴如的手特别的粗糙,心却特别的细。如果不走近吴如,你绝对想不到,他是那么的爱观察,爱学习,肯钻研,善总结。这个只上过3年学的人,目前读书笔记记了40多本,达150多万字。令记者吃惊的是,吴如居然还把《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煤炭部分全都抄了下来。井下各个系统,他烂熟于心,采面工作程序,他烂熟于心,各种事故征兆,他烂熟于心。“煤壁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顶板来压,地板鼓起……这是采面出水前的征兆。”“工人们说你是土专家,你真把煤矿弄熟了”,“一个煤字,我才啃了一个角”,吴如对记者说。

  怎样把自己在井下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介绍给工友们,让全队实现安全生产呢?细心的吴如开始编写《煤矿安全生产四字歌》,内容既包括了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灾害预防,也包括了采面打眼、放炮落煤的技术要点。全文共44项1.3万字。煤矿工作,安全为天;现场管理,措施当先;四位一体,四个到位;四个统一,四不生产……《四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他还将自己亲历和见到的6个事故案例,编写成两万多字的《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让大家从中吸取教训。

  强烈的安全意识和丰富的安全生产知识,使吴如和他的工友们在恶劣的生产环境面前由被动变主动,破解了一道又一道生产难题。

  2002年夏天,一矿要在全矿推行“戊组仰采放顶煤法”,并决定在采煤一队试行,开采戊8煤层,放戊9、戊10煤层。由于采面没有顶板,采煤支护出现困难。吴如连续两周吃住在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反复思考和实践,提出“开小门、留大垛”的放炮施工工艺,成功地解决了放炮崩翻溜子、崩倒柱子的难题。

  托伪顶开采原煤时,容易出现柱梁“顶不实”的毛病,经常发生倒柱伤人的事故。吴如日夜琢磨,研究出“绳子连柱法”,把支柱像“穿蚂蚱”一样连在一起,立竿见影地解决了倒柱问题。

  三是操心。在采煤一队,职工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如来讲话。此话怎讲?原来是这样,每次班前会,吴如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安全,还要念一段他的《四字歌》,今儿这里该咋干,那里该如何,生怕大家不明白。他认为哪里要整改,批评起来不留一点情面。

  天长日久,工友们习惯成自然,都照着吴如的样子干,成绩一天天叠加,奇迹一天天形成:1994年以来,全队170多名矿工,12年没有出现一次工伤事故。因此,吴如也被工友们称为井下的“定海神针”和“矿魂”。

  在兄弟队,也流传着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如打电话。不管是运输系统,还是通风系统,吴如发现隐患就打电话向矿上反映。于是有人说吴如:本队的心操不够,还要操外队的心。

  吴如说,他还操全矿、全平煤的心。他最不愿听的就是煤矿出事故,最大的愿望就是写一篇安全生产的论文。全队、全矿、全平煤、全国的矿工都安全才是他最大的幸福。

  以助人为快乐——吴如说,作为工人,应关心工友;作为公民,应回报社会;作为党员,应对组织感恩

  今年5月1日上午,省总工会主席李志斌专程来到吴如家,看望吴如夫妇,送给吴如5000元慰问金。在一旁的平煤集团董事长陈建生用命令的口吻对吴如说:“这钱,你必须花在自己身上。”李志斌环顾了吴如简陋的家,立即明白了陈建生话的含义,亲切地对吴如说:“把自行车、电视机换了,太旧了。”吴如的自行车已骑了17年,除了大梁和车把,其他都不是原件了。

  平煤集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倪政新把一矿采煤一队队长张国常、支部书记汪建甫叫到身边:“给你俩一个特别任务,盯住这5000元钱。如果这钱没有花在吴如自己身上,我拿你俩是问。”

  张国常和汪建甫太懂领导的意思了:如果不这样,一扭脸,钱就没了。多年来,吴如的劳模奖金以及慰问金全捐了,捐给了工友,捐给了社会,捐给了组织。

  2000年,评模范,

  吴如又把奖杯端;

  数百奖金拿到手,

  老吴心中有打算;

  买米买面又买肉,

  帮助职工渡难关。

  这是一矿水电队职工李西泉的感言。吴如的工友解释说,1999年—2001年,因煤炭市场疲软,矿上效益不好。职工每月仅拿300元工资。队里80%是农民轮换工,家里都等钱用,而300元钱对下井挖煤的矿工来说,连吃饭都不够,许多工友都陷入了困境。吴如把得到的劳模奖金全拿出来,买来米、面、粉条分发给大家。不仅如此,吴如还把自己4000余元的存款拿出来,帮助工友渡难关。工友李国正说,他两个孩子在上学,愁死了。吴如给他送来了面粉和粉条。李国正知道,吴如的两个孩子也正在上学,吴如每月也是300元钱。

  今年3月26日上午,刚刚下夜班的吴如来到一矿附近的一家邮电所。他从怀里掏出500元钱,用粗糙的手指蘸着唾沫数了两遍,把钱递进柜台。在汇款单上,吴如工工整整地填上收款人的名字:乔占全。这,已经是吴如第9次给乔家寄钱了。

  1998年年初,吴如偶然从报纸上得知,唐河县郭滩镇乔岗村村民乔占全因生活窘迫,3个孩子面临失学。他决定每年资助乔家500元。自那年起,吴如为了省出这500元钱,把烟和酒都戒了,这一戒就是8年。去年夏天,乔占全的大女儿考取了河南黄河科技学院。

  有人问吴如这样做不吃亏吗?吴如说:“自己高兴吃啥亏!”

  吴如对别人“大方”,对自己却“抠门”到家。穿的衣服没有超过50元的,每顿饭花费不超过3元钱,经常是一碗面条两块钱,一个烧饼五角钱就打发了。他对吃饭有句口头禅,叫“填坑不用好土”。吴如还狡黠地告诉记者:“我教你个买衣服的小窍门儿,冬天买夏天的薄衣服,夏天买冬天的厚衣服。”

  采煤一队党支部书记汪建甫对记者说:“吴如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他举例为证:一次,二人升井到澡堂。澡堂里有一池子混水和一池子刚放的清水。汪建甫跳进清水池,喊吴如过来。吴如说:“把清水留给别人吧。”说完跳进了混水池。

  吴如有句话:党员离不开党的培养,要感恩。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他珍藏的3份大红色“党费收据”,这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直接寄给他的。因为他曾经3次向党组织交纳过金额超过1000元的党费:

  1997年2月,吴如为香港回归上交党费1500元;

  1999年7月,吴如为澳门回归上交党费1000元;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吴如自己拿出252元,为当时全队126名工友每人买了一本《报告》单行本。

  2001年是建党80周年,当年8月吴如为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再次交纳党费1000元,并即兴赋诗一首:

  新世纪的头一年,

  上交党费一千元,

  支援西部大开发,

  庆祝建党八十年。

  5月2日上午,记者和吴如在井下一风巷里休息时,汪建甫向吴如传达领导指示:5000元慰问金不许捐。吴如突然哭了起来:“我何德何能,让组织这样关心我。”

  5月2日夜11时,记者在采煤一队值班室采访吴如。正谈着安全生产,他突然冒出一句:“不行,这5000元不捐出去我心里不踏实。”这就是吴如。

  这就是我们的金牌矿工,我们的矿魂。②13

  □本报记者聂世超

  本报通讯员王纪元杨跃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