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应对“闲情逸致”进行文化探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09:00 上海青年报

  □马龙生

  随着中国人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方式逐渐成为大众话题。按国家法定,“双休日”加上法定假期,全年的节假日有110多天。再加上“职业假期”、“弹性工作”,某些特定群体的余暇更多。而在社会文化层面,长假已不再是“连续休息日”,不单单是旅游的“同义语”,而是更多“闲情逸致”的展示。

  闲暇时间在增多这一点,确实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成就之下,百姓的闲暇时间不减反多,这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社会进步。但是,从当初的“休息———消费———拉动经济”的简单化初衷,到如今需要围绕“闲情逸致”而展开的文化与制度探讨,我们的社会同样面临挑战。而如果把“闲情逸致”纳入社会大背景,其中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首先,闲情逸致是一种权利。尽管从广义上说,中国人闲暇时间在增多。但是看看生活中的普通民众,我们同样不难发现,生存压力之下,闲情逸致尚属奢谈的人;极不情愿之下,得不到休息权的人其实还有很多。而立法、司法、行政等组织,通过对民生、维权等问题的解决,保障每一位公民享有闲情逸致的条件与权利,尚有巨大的作为空间。试想,如果闲情逸致只局限于机关、事业单位、规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或者有钱、有闲的先富一族,这个话题也就无法上升到大众层面,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其次,闲情逸致是一种可以主动追求与创造的感觉文化,而不仅是单纯的物化诉求。本次“五·一”黄金周结束时,有专家呼吁,黄金周应该引入幸福指数、科学指数。这从理念上对闲情逸致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挑战———从内涵上,闲情逸致应该是通过主观努力,不仅让自己能够感受到身心舒畅与放松,更要经得住健康、科学的检验;从外延上,带有一定休息、调整性的劳动,满足自己的亲情表达和某种情结的行为等,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事,都应该被列入闲情逸致,而决非仅仅是放纵寝食、旅游购物、琴棋书画才算。在这方面,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

  第三,闲情逸致是一种积极的、可以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生产力。说到良性循环,就不能不说到长假这种休闲模式。从单纯即期收益的视角看,黄金周是政府割舍不下的“金子”,但是当我们因长假导致社会生活“停摆”而感到不便,因黄金周不能与国际接轨而失去国际商机,以及被“堆积效应”产生的经济增量左右了判断,都与更高视角下的良性循环无法相提并论。因此,以带薪休假等分散方式逐渐取代黄金周,让民众在更多的惬意与从容中享受闲情逸致,让围绕闲情逸致的消费与开发形成互动,才有可能使这种良性循环最大程度地得以体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