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何必作这种玩命游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09:43 东方网

  蒋萌作品集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外出旅游成为许多人放松娱乐的主要方式。然而,内蒙古警方却在长假期间发出紧急呼吁:希望所有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库布其沙漠旅游探险的人们,停止活动,退出沙漠,返回家园。

  原来,5月1日晚内蒙古警方接到报警求救:天津大学13名前往库布其沙漠探险的学生因迷路、体力不支被困大漠深处,其中一人处昏迷状态。当地警方立刻组织营救队深入大

漠搜救,终于在3日清晨将13名学生救出。而就在天津学生获救的下午,再度传来北京三个旅游团组共42人被困库布其沙漠的消息,当地政府和公安等部门再次全力搜救,至4日凌晨三个旅游团组获救,但一名女游客仍因突发性疾病死亡。

  同一地域、几乎同一时间、同样是探险游遇险,仅仅是出于偶然?倘若营救不够迅速及时,如果人员再分散走失,后果又将怎样?

  事实上,这种利用假期、业余自发组织、并无任何机构保障的野外探险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与热衷。在一些爱好者看来,离开喧嚣都市、回归自然、寻求“原生态”感受,是探险、远足、登山等活动的最大魅力所在;磨练意志力、培养协作互助及团队精神,则被认为是此类活动深层之内涵。应当说,这种思维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旅游热持续升温,许多“盛名景点”被陆续游览,神秘不再;另一方面,很多景区过度的商业开发,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也令人们痛惜与反感。由此,寻求冒险刺激、挑战新型极限、崇尚原始风味,成为一些人的新宠,尤其以喜欢争强好胜,勇于尝试的大学生、青年白领、新新人类等最为积极。网络上众多的“驴友”论坛,为此提供了便捷的组织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网虫加入下,各类自助探险游已是方兴未艾;各种户外装备的生产、引进、销售藉此成为新的专项产业;“不游寻常地”实际已渐渐形成一种气候。

  勿庸置疑,探险游是人们休闲方式改变、精神追求提高、挑战本能显露的一种具体表现。然而,在“以险取胜”的同时,探险本身也蕴涵极大的安全风险。从专业角度,进行野外探险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日常训练出的强健体魄、由易到难逐步积累的探险经验,还需精良的通讯与野外装备、高效的后援与救助加以保障,更离不开“天公作美”——也就是自然天候的预报与配合。即便具备上述全部条件,也没人敢说就能万无一失。而各种软硬件均处“二把刀”水平的业余爱好者,蕴涵的风险系数自然成倍增加。此外,一些人参与仅出于心血来潮、凑热闹,一些人探过一两回险,便被捧为“大虾”,飘飘然下便组织更大规模、更具风险的探险,更为此类活动埋下诸多安全隐患、以及不确定因素。人们看到,随着业余探险活动日益增多,各类遇险事件不时出现,大学生登山遇难事故频频,许多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令人惋惜、更发人深思。

  如今人们都在说“以人为本”。这可不仅仅是句时髦口号,许多观念与行为必须相应转变。事实上,冲动逞强、鲁莽草率绝非是“勇敢无畏”;同样,量力而行、考虑周详,也绝不代表懦弱与胆怯。珍爱生命的意义也并非只针对个人而言,因为个体的安康必然备受亲人的牵挂,将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人定胜天”说同样已是“昨日黄花”,现代人文精神的主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崇尚、尊重自然的大背景下,人们应怀有一颗平常心去领略、欣赏、尽最大可能保护博大的自然,而不是出于各种目的对自然实施无限度地改造,更不是不断对自然进行所谓的征服与超越。

  也许有人说,要探险,就会有危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话还得说两面,也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否则,为什么要呼救?为什么要救援?自然之美在于其壮丽、野性、桀骜不驯。生命之花更是璀璨无比,但又是那样脆弱、容易凋零。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业余探险必须进一步规范与指导,不能成为一种莽撞式的玩命游戏。


作者:蒋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