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黄金周”离“休闲”差得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0:39 云网

  □郭之纯(河北公务员)

  较之以往,今年的“黄金周”盘点有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休闲”概念开始受到重视,乃至产生了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新华社新华时评提出“把‘幸福指数’引入黄金周”,引起了很大共鸣。有专家甚至说2006年是中国的‘休闲元年’。”从“拉动旅游经济”的本意上看,“黄金周经济”无疑是很成功的。不过依笔者看,当前的“黄金周经济”与

“休闲经济”,虽看似形式相类,在内涵上却是相距甚远。

  首先,在当前的制度设计下,人们的所谓“休闲”,实际上一点也不“闲”,相反倒是忙累得很。“黄金周”往往意味着拥挤、噪杂而匆忙,从中得益最多的是各个景点,是交通部门,是“旅游经济”,而不是游客的身心。甚至,越来越拥挤的景点,越来越高的票价,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黄金周产生出复杂的情绪,许多出游过的人们对万头攒动的景点和苦不堪言的交通,已经深感厌恶甚至恐惧,之所以仍然选择此时出游,主要还是因为难得全家人同时有这样几天闲暇,不得不为之罢了。

  其次,这种“黄金周经济”要算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在败坏着人们的出游胃口,对景点形成着或大或小的破坏,而连续不断的借机涨价,在一些地方有了某些“不道德经济”的成分。

  真正的休闲,应该让游客感觉到悠然,感觉到享受,真正能够达到放松的目的。越“休”越累,越“休”越窝火,这当然有违“休闲”的本意。

  所以,当前借“黄金周”制度设计所形成的红火旅游经济,还只能称作特殊国情下的“黄金周经济”,而不能被认作是真正的“休闲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休闲小康指数”的概念,强调“休闲文化”,是适时且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应该用这些文化层面的概念,对当前的“黄金周经济”进行规整、拯救。

  把“休闲”的概念引入“黄金周经济”,就意味着“黄金周经济”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真正考虑游客的感受,将游客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在“休闲”与“经济”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效益的背反律”:景点的效益越好,游人的感觉和旅游的“性价比”就越差。各景点应该努力在其中寻找到一种平衡,而不要无度追求“人头攒动”、“游人如织”的繁忙。即便这种方式可以暂时让景点赚得盆满钵溢,却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浅见。

  因此,当前亟需通过对“休闲文化”的强调,提升人们的休闲质量;要通过对游客权利的强调,改善全社会的权利意识;要通过从“黄金周经济”到“休闲经济”的切实过渡,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