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蜡像馆尴尬折射“公共地悲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0:45 云网

  □乾羽

  “刘德华”已暂行“疗养”;重力模拟器完全失效;F1赛车加了围栏,添了保安员驻守一旁……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正式对外开放一周以来,尽管125元一张的成人票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量,但种种不文明行为在馆内仍时有上演。为此,馆内不得不采取一些“因事制宜”的措施以保护展出的蜡像及设施。(5月7日《北京晨报》)蜡像馆的尴尬让人想

到了“公共地悲剧”。“公共地悲剧”,即哈定悲剧,最初由英国留学生哈定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提出。在文章中,哈定认为: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因为,过度的追求将导致公有物的透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任何人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就意味着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

  尽管,蜡像馆不是免费的开放,但公共场所的性质还是使其遭遇了“公共地悲剧”。在游览蜡像馆的过程中,部分游客想到的是怎样最大程度地获得身心的享受,而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行为是否逾越了规矩,是否对蜡像馆的蜡像和设施造成了破坏。于是,在破坏形成一定规模时,蜡像馆不得不作出防范措施,其结果不仅加大了蜡像馆的经营成本,而且还影响了随后所有人的游玩的质量。

  “公共地悲剧”与个体的利己性有关。许多人在私人领域内,可能文质彬彬、深谋远虑,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但是到了公共领域,就脱去了文明的外衣,变得“不拘小节”、随心所欲,甚至粗俗不堪,与其他陌生人的相处也变得格格不入。同时,“公共地悲剧”也与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善和服务不周有关,如果个体的不雅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或者是一种现实情形下的必要选择,那么管理部门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与之对应,消除“公共地悲剧”也应从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完善入手。一方面,通过教育和舆论,加大个体在公共领域违规的道德成本,让道德的自觉约束利己的冲动。另一方面,通过服务的完善,管理的科学,让遵守公共道德的人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不是逾越规则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和便利。公共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道德和规则双重作用下,“公共地悲剧”才能有效地减少。

  或许,有人会说蜡像馆的尴尬只是无意识的“小恶”而已,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小恶背后隐藏着对规则的漠视,对公德的忽视,而正是这些漠视和忽视,在合适的环境中会酿成各种各样的“公共地悲剧”。所以,就后果而言,发生在蜡像馆的不文明行为并不严重,但就性质而言,这种“公共地悲剧”需要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