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保护历史建筑延续上海文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4:06 新民晚报

  昨天下午4时许,法国梧桐织就的幽静溧阳路上,来了一队北京游客,他们不时举起相机对着道路两边的老建筑摄影,有的走到墙边凑近阅读制作成黑色浮雕状的名人介绍及其“墨宝”,这些中国文化名人都曾经在溧阳路山阴路一带居住过。

  “以前到上海看新建筑,看新上海的大胆更新,如今到上海,看到了更新中城市文脉的复兴。”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宋宝春告诉记者,今年“五一”他和朋友们在上海慕名

前往不少老建筑参观,长假最后一天晚上要回北京,下午再来看看溧阳路山阴路一带的老房子。

  老房子成旅游新宠

  刚刚过去的“黄金周”7天,在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新外滩、卢浦大桥、洋山深水港等上海新地标深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同时,远近闻名的外滩“万国建筑群”,经过精心保留后清晰展示上海历史发展文脉的苏州河沿岸、衡山路复兴路、思南路、溧阳路山阴路,以及青浦朱家角、金山枫泾的各种老房子,也都成了本地居民和海内外游客要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保留节目”。

  一座城市要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拆旧房建新楼,但在拆和建的同时,怎样把历史建筑这部“凝固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精心保留下来、维护好、利用好,让它们成为不断增厚的独特城市“遗产”,这,是对一座城市发展智慧的长期考验。

  老房子是城市复兴动力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界的资深专家、同济大学教授罗小未女士提出,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这要素不仅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文化复兴的动力所在,因此,要把历史风貌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城市设计的大框架中进行谋划。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以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城市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就是依靠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核心的大手笔城市设计,推动了城市的复兴,甚至在学术界缔造了沿用至今的名为“美丽城市”的保护设计理论。

  自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名城”,上海通过保护不同时期的不同建筑,留下了自开埠以来的每一个发展足印。近些年,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2002年,上海由市人大立法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根据这一条例,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27平方公里,占上海老城区的三分之一。2005年,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2005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成立“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由市规划局、市房地局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家一起进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目前,外滩、人民广场、老城厢、衡山路复兴路、虹桥路、山阴路、江湾、龙华、提篮桥、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等12个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不仅仅是要保护单幢建筑物,连街巷、街廓、空间环境甚至建筑色彩都成为整体保护要素;已建立起“专家特别论证制度”,杜绝对风貌保护区规划的擅自变更。

  第5批历史建筑将申报

  今天,记者又从上海市规划局获悉,继上海市政府确定4批632处2138幢共400万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之后,目前正在已确定的历史风貌区基础上,着重做好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及工商产业建筑中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的“摸家底”工作,准备申报第5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另外,上海郊区一些独特的自然村落也纳入了保护工作的前期准备。

  本报记者杨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