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一出历史剧引发网上烽火三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4:45 南方网
  南方网 陈 苑

  最近,央视热播37集历史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此片以历史事实为蓝本,以恢宏的气势,真实而客观地再现了清康熙时期,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的丰功伟业。

  有网友说施琅身为汉人却投降了满人,因此是大汉奸。这种抽断历史的认识十分有害。如果施琅是大汉奸,那我们今人的祖先都曾经历过满清王朝时期,那时候不管是做清朝

的官员还是清朝的良民,没造反的都应该算归顺了满清王朝统治,是不是也都可统称为“汉奸”?不错,施琅将军先是随明将郑芝龙投靠清王朝,不久又投向郑成功,成为反清复明的主将。之后,他暂居台湾,由于郑氏后人的不礼遇,施琅随即又反叛郑氏集团,而最终倒向了清王朝。

  但在施琅投向清王朝之后,他却能积极地为收复台湾而不断地向康熙帝上书,在康熙帝实施“迁界禁海”的大政策下,果断地表达收复台湾对于泱泱中国的重大意义。正是在施琅的不断影响下,康熙帝曾数次派大员前往台湾进行招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中央。在面对郑氏集团企图援朝鲜例而自立为国的危急形势下,施琅极力向康熙帝进谏,清廷应“乘便进取,以杜后患”。

  于是,康熙帝于1683年,命施琅轻率2万之众,驾300艘战船,兵不血刃,海不扬波地实现了台湾的和平。历史上不论是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灭亡了汉族人建立的大宋,还是汉族人建立的明王朝政权灭亡大元,还是满族人建立的清王朝政权取代大明,其性质都是中华大地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我们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待历史,自然不能用当时狭隘的民族观来评判某一历史事件的历史功绩。统一——施琅将军这一旷世其功,名垂青史的伟业,是不容抹杀的。

  还有网友认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如文天祥、史可法,他们的赤胆忠心、誓死不降、公而忘私、临危不惧等优秀品质,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和文艺创作应当依托的主流。反之,那些在民族战争中贪生怕死,或逃或降,甚至认贼作父、甘当儿皇帝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在收复台湾这件事上,郑成功才是唯一功臣。郑收复台湾后,正式在台湾确立府、县制,开发农业、普及教育。面对满清的经济封锁,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获得巨大财富,使台湾成为真正的宝岛。施琅虽然也有他的历史贡献,比如能力排众议,确保满清不放弃台湾,但主要贡献还是郑家的。

  的确,施琅是归降清廷的汉臣,且为清廷所不信任。单就此点而言,施琅确实和明朝的吴三桂等“贰臣”没有任何区别。但施琅的历史功绩在于锲而不舍地收复台湾,这和吴三桂之流的先降后叛导致内乱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民间遗留有“大汉族主义”的残留,导致了汉族岳飞和文天祥的历史评价甚高,而施琅等降将的历史评价偏低的现实。一些学者评价历史人物喜欢纠缠历史细节和个人动机而否定其宏观的历史作用。同样,还有人列举施琅和荷兰人联合攻打郑氏的细节以否定施琅。这些细节或许都是事实,但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空间和时间的宏观视野,而不能陷入道德善恶的迷障。施琅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施琅仅凭和平收复台湾这一件事就足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名垂千古。

  如果说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是从荷兰外敌手中收复失地,那么施琅的历史功绩就是使台湾回归祖国。故郑施二人虽然反目,但其终极理想却是殊途同归。

  历史形象源于正史记载,文艺创作源于高于事实。此剧未出,风平浪静。有人创作搬上屏幕,争论才接踵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争论本身就证明此剧的成功。(编辑:东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