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论摘编060509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03:18 舜网-济南日报

  新农村建设亟待机制创新

  《学习时报》刊登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的文章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个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改革问题。回顾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之所以得到很大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但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以后,整个农村改革虽然也有所进展,但总体上说是滞后的。近十多年来,城市的公

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都有很大进展,而农村的制度创新则无太大的实质性进展。城市先后建立了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而农村的要素市场不但无从建立,反而使大量资金外流,造成了“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这恐怕也是为什么从90年代以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章认为,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韩国之所以只向每村发放335袋水泥(当然还有其他措施),就启动了全国的“新村运动”;以色列之所以在沙漠、荒山占国土2/3,50%的国土降雨量不到150毫米的情况下,能够大量出口粮食、蔬菜、水果等,都不是因为国家有多大的投入或者具备多好的发展条件,关键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有好的体制机制保证,好的政策措施就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甚至“人定胜天”的效果。否则,不但会事倍功半,甚至好事也可能办不好。

  成思危妙说制度创新

  《羊城晚报》刊文说,“创新型国家不一定是科技大国,但必然是科技强国。”“技术创新并非创新的全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也很关键。”在最近举行的“岭南大讲坛”第三期学术论坛上,听众有幸倾听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鞭辟入里的论述。

  成思危在说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时,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来表现制度创新的重要:老张和老李合买了一个蛋糕,老张要动手切,老李恐切得不均匀自己会吃亏,就另外找了三个人出主意。第一位是搞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老张不能以权谋私,思想上要公平端正;第二位是搞技术的,建议先测量一下,寻找最科学的切面;第三位是搞制度管理的,对老张说:“你好好切,切完后让老李先挑。”一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

  制度改革应有利于人口流动

  于学军在《北京日报》刊文说,流动人口问题近两年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民工潮”至今已近20多年了。期间,农民工的规模由小到大,由个人流动到家庭流动,由短期流动到长期流动,由近距离流动到跨省流动,不断改变的人口流动形态带来不同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制度框架,对社会治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基础教育等城市管理与服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府部门和流动人口之间的博弈中,政府总是被动,但流动人口一直是弱者。直到今天,流动人口对于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仍然是个难题,管理和服务工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的还是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

  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没有做好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五个不到位”。一是认识不到位。没能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政策不到位。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三是措施不到位。现有的流动人口工作机构和管理服务人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四是经费不到位。五是职责不到位。一部分地方缺乏“全国一盘棋”思想,流出地和流入地的职责不到位,而部门之间则缺乏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有些管理和服务的环节出现空白或叠加。当然,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之所以是难点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组织制度、人口迁移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住房制度乃至政治体制等等,这些具体制度从总体上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有区别地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如果这些根本性的制度不朝着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方向改革,那么,流动人口还是改变不了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命运,不能成为真正的城镇人口,而中国城市化管理水平统计的背后也注定要漂浮着泡沫。

  宏观经济将进入周期性调整期

  《学习时报》刊登王小广的文章说,对当前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本轮周期的高峰期已过,正开始步入增长调整期。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是一个适度调整年。产能的加快释放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大也使以上这一来自需求面的调整更为明显。因此,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增长以及缓解通货紧缩压力,是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点。

  文章说,需要强调的是对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调整不要过度反应,更不要采取逆市场的强制调节。要认识到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是正常的现象,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防止大起大落,对正常的起落变化不能过于敏感。如一些地方政府,看到投资增长回落了,就非常着急,动员各方面力量要把投资搞上去,而不考虑投资的行业全国总体上是不是过剩,未来的市场是不是会发生变化。政府及宏观调控的作用是在经济冷时推一把,经济过热时压一把,应当把经济增长的正常调整更多地交给市场。

  文风改造关乎民主精神培育

  宋惠昌在《北京日报》刊文说,在报刊上的不少文章中,现在经常发现这样一类文风:就是不少研究或学术文章中有“教训”式的语言或“指令性语言”的句子,不像论文,倒像一个“训令”性的文件。这一点特别显眼的是在那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文章中,常常是用一种命令式的句子,好像是在对读者发号施令一样。问题的根源何在?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因为作者缺乏基本的民主精神。

  作为现代社会文明基本元素的民主精神,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人们之间的平等态度和互相尊重,而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文风上的这种毛病,根源是作者对读者的不尊重;或者说,这种文风,实质上反映出作者与读者之间是不平等的。这样的非民主、非平等的关系,体现在文风上,是作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以一贯正确的教育者自居。

  克服这样的文风毛病,进行文风的改造,其实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深层要做的是要作者把自己摆在与读者平等的地位上,真心实意地尊重读者,树立、培育起基本的民主精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