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技工徐强 挑战精度奇迹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04:51 中国青年报 |
本报记者 谢洋 在常人眼里,谁会想到一个直径1.2米的增速机齿轮,加工时小齿间的距离误差竟能不超过1至2微米。然而,在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却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精度的奇迹。 1989年,由于身体方面原因,徐强高考落榜。第二年,他考上了沈鼓集团技校的数控大专班,毕业后进入沈鼓集团工作。 “既然做工人,就做一流的工人!”工作之余,徐强投入相当多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外语。1年后,他参加了厂里的工人岗位技能大赛,一举拿下全厂铣工组理论第一、实际操作第二的好成绩。 2001年,沈鼓集团准备从德国奈尔斯公司进口一台代表世界最尖端技术的数控立式成型磨齿机。这是我国进口的第一台同类设备,领导决定让徐强去德国验收并学习操作这台价值1280万元的高档机器。 到德国后,徐强首先拿到的是足有一寸高的一份英文版操作手册。同行的翻译刘经纬看后皱起了眉头,他说:“很多专业术语在词典里根本查不到,即使让一个专业翻译来译这本书,至少也得1个月时间。” 然而,没受过专业英语训练的徐强,靠着一本中英词典,竟在两周里把这本天书般的操作手册从头到尾通读了3遍。那段日子对徐强来说非常难忘,他回忆道:“14天里,我每天只睡两小时,困了就靠咖啡顶着,后来喝咖啡都喝得拉肚子了。” 2004年的一个项目,更让徐强跑在了国内同行业加工精度的最前沿。当时一家客户要求生产一个设计精度是5级的大型齿轮,加工难度极大。徐强知道,稍有疏忽,摁错一个按钮,就会使齿轮报废,不仅会造成上百万元损失,还会让企业信誉蒙羞。 这场与精度的赛跑最终以徐强获胜而告终。产品经检验证明,他加工的齿轮不仅满足了客户的精度要求,而且达到了4级。信息反馈到德国,德国的专家赞叹说:“虽然我们的设备可以达到这个精度,但真正能在操作中达到这个精度的几乎没有,这简直是个奇迹!” 如今,在徐强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种过去完全需要进口的齿轮,现已成了沈鼓集团的常规产品,拥有与美国通用、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抗衡的实力,每年为企业创造4000多万元的价值。 今年2月,徐强所在的增速机车间改组为沈鼓集团下属的齿轮压缩机公司。企业想给他转干,而他却坚持留在一线做技术工人。他认为,是不是干部不重要,关键是你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今年,徐强报考了沈阳工业学院,想重新去学校学习。这种永不停息、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他创造一个又一个精度奇迹的秘诀。 本报北京5月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