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计划投资10亿呵护留守儿童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05:5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本报记者 刘建国 宋林风 彭江 昨日,9岁小男孩宋波被奶奶严少珍打死一事经本报报道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宋波所在的学校还专门召集全校学生及家长开会将此事作为“活教材”进行讨论。此外,如何处理好留守儿童的读书、教育问题也成了读者讨论的焦点。 昨日,记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 大英县:七成学生是留守儿童 像宋波这样的家庭,在当地还有很多。大英县河边中心小学陈校长表示,当地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据大英县教育局副局长岳林介绍,该县小学及以上的,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超过一年以上且每年不回家超过两次的留守学生近1.3万人,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留守学生数量更大。部分留守学生存在学业偏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突出问题。为关爱留守儿童,该县还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领导小组,招募、发展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确是个大问题,我们班76名学生就有56名属于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全部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或亲戚家。”宋波的班主任康老师说。长期和留守儿童打交道,康老师发现大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古怪、自卑。同时,大多留守儿童存在“不服管”的状态。 大英县教育局副局长岳林表示,对于这一悲剧,他非常遗憾和痛心。通过这一事件,全县教育系统将聘请法制、心理专家在各个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并将在各学校设立维权咨询站或咨询点,通过咨询将类似事件扼杀在摇篮中。 成都市:留守儿童10.36万人 不久前,成都市妇儿工委办、教育局、妇联对全市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市有留守儿童10.36万,约占农村在校学生总数的15%。另外,市妇儿工委办协同有关部门筛选分布在农村的6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所学校的449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高达1881人,占学生总数的41.8%;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有929人,其中465名留守学生学业困难;行为习惯差的占33.4%,情绪异常的学生占11.3%;3.6%的留守学生独自生活,无人照顾。还有统计数据表明,去年有6万名随父母流动到成都的孩子,进入了我市公办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成都对策:财政拨款关心留守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市教育局完成了《成都市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情况汇总》;市妇联形成了《成都市留守儿童共性、个性差异问题以及对策》的调查;市妇儿工委办出台了《关于农村留守人群工作方案》;市团委也在今年春节前夕全面启动了企业界支持的关爱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爱心结对、为留守儿童家里安装亲情电话等关爱活动。种种迹象表明,一个由政府牵头、社会广泛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运作体系已在我市建立起来。 记者还获悉,从去年开始,我市财政每年按照每个区(市)县20万元的标准拨出专项资金,再由各区(市)县按实际情况建立家庭服务中心,开展诸如医疗保健、家庭服务、心理咨询等工作。在乡镇,各地都将建立起学生、儿童托管的公益机构,充分利用镇乡合并后的闲置资产作为托管用房,管好、看好、养好属地留守儿童。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计划投资10亿元,计划用2-3年时间,全面铺开“金凤凰”工程,将中学办在城里,将小学办在乡镇,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补贴。“金凤凰”工程,不仅让学生免费住宿,每个月还补助学生生活费100元、交通费20元,书本费则按山区一费制收取并赠送校服。“金凤凰”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改善农村教育状况。 ·评论· 假如妈妈在身边 曾颖 失去儿子的蒋科艳一声声追问牵动着千万人的神经:假如妈妈在娃娃身边,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这也许是更多善良人心里想说的话:“假如……” 作为一个社会新闻记者,我的脑海中曾经无数次地闪现过这两个字:假如——逃学的留守儿童有妈妈在身边?假如——抽烟打麻将的留守儿童有妈妈在身边?假如——被侮辱和欺凌的留守儿童有妈妈在身边?假如——那些死于意外事故或恶性事件的留守儿童有妈妈在身边? 然而,事实是容不得太多的“假如”,如果这些“假如”存在,世界上肯定不会有悲剧存在。 与“假如”相对应的,是客观现实,是当前暂时还存在的城乡经济生活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使更多的妈妈们不得不丢下自己的孩子,背井离乡到外地去打工,她们以牺牲未来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的窘迫。这似乎又进入了一种悖论:她们为儿女挣学费而无暇照看儿女;儿女们因为她们的无暇照看,又朝着她们不想要的方向成长。 要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前提是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民在自己的家园中就能挣到足以养家和发展的收入。这个美好的理想还过于远大,一时半会还实现不了。 相对而言,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相对便捷可行的生活教育条件,使他们能够在打工的同时,不用费太大的精力和承担太多的经济压力便能够教育好孩子。目前,成都市政府和各级学校采取各种办法,解决约6万名外来人口的子女就学问题,其巨大的社会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需要多渠道多层面综合性很强的社会问题。而他们的就学问题,无疑是最重的一环。让孩子在最需要妈妈时就有妈妈在身旁,而不是靠“假如”来画饼充饥,这看起来很容易,但操作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 ·讲述· 母亲两次努力均失败 昨日,宋波的母亲向记者透露,几年来,她先后两次酝酿将儿子带到身边,以方便对其进行教育,最后都失败了…… 对儿子遭遇的不幸,蒋科艳一直都在自责:“如果让孩子在我身边读书,和我生活在一起,他就绝对不会死在亲奶奶手中。”蒋科艳和儿子见面的次数很少,每次回家就随便买几样玩具,给清学费、生活费后又马上外出。对儿子的性格、脾气、爱好、特长等,她一无所知;孩子平时喜欢吃什么、穿什么,她更是不知道。 “其实我早就想过把波娃接到身边,即使和他爸离婚后我也有这想法,但我想找份工作不容易,如果带个读书的孩子在身边,老板肯定不会干?”蒋科艳悲痛地说,以前在深圳当工人时,夫妻俩就准备将孩子接到深圳读书,但这想法遭到工厂老板的反对。老板说:“工厂只给工人提供食宿,要带着孩子进厂就走人。”见老板态度坚决,蒋科艳夫妇只得放弃。 离婚后,蒋科艳来到成都,在玉双路一家茶楼做清洁工。蒋科艳又想将孩子接到身边读书,她找到老板,希望老板能在宿舍里给孩子腾一个床位。茶楼张经理很是开明,支持蒋科艳的想法,还愿意单独分一间宿舍让她们母子住。然而,蒋科艳跑遍附近的学校也没找到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有的学校距离太远,有的学校不愿意接收! 昨日上午,茶楼张经理还打来电话说, “家长都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供其读书,也方便进行教育,但现实的环境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还有的用工单位开出许多苛刻的用工条件,使很多本来可以不留守的孩子留守在家。” ·反响· 这是一个悲剧 昨日,本报独家刊登的《母亲哀哭:我的9岁乖儿被奶奶打死了》被国内各大门户网站转载。数百名读者和网友纷纷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读者杨女士: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的母亲,谁不想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但我们只是打工者,孩子白天可以上学,晚上怎么办?为了生活,我们经常加班,孩子谁来看管。希望政府能够关心一下打工者子女的生活。我儿子每年跟我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足三个月,心酸啊! 新浪网友(IP:218.19.163.*):这是个悲剧,老人的行为自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恳请大家宽容些,不要用一个变态来对付另一个变态。一个老人带孩子不容易,尤其是男孩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如果老人本身情绪不稳,甚至精神异常等都有可能发生类似的悲剧。 新浪网友(IP:211.97.6.):看事情要看本质,若不是生活艰难,那么多父母为何会背井离乡外出打工?70多岁的老人本应是享清福的年龄,却要承担照顾和教育孙辈的重任,老人们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是一幕惨剧,但我想大家都不想它发生,包括老人本身。我也是一名远离家乡的打工者,自己的幼儿也在老家,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离开家乡呢?难道在家看妻儿吃糠咽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