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英街,尴尬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09:54 南方新闻网

  中英街,尴尬转身

  现状:商铺频频关门游客鲜至

  出路:商业、文保还是文化旅游?

  2006年春天,闻名中外的深圳中英街出现了一件异样的事情:4月初,街上位于深圳方面一侧的数十家商铺纷纷关门谢客,最多时,闭店商铺有130家,达到九成。这条长约250米、宽不足4米的小街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对中英街的问题,历届政府都很头痛。”一位熟悉中英街问题的专家说。盐田区整治行动得到了除存在不良经营行为的商家外各界的一致支持。有人士表示,不良商家要彻底“死掉”,中英街要恢复声誉,也只有先置之死地,中英街才能后生。

  凤凰涅磐?从史上的东和墟到小街市再到一街两制,中英街数次死而复生,但现在该走向何方?目前流行三种说法——商业说、文保说和文化旅游说。而盐田区有关规划则指出,在发展中英街文化旅游业的同时,中英街的商业特色绝不能丢弃,要让两者并行发展,相得益彰。这份规划目前正在边修改边实施。

  冷清今日

  热闹黄金周门前可罗雀

  五一黄金周期间,记者在中英街所见,依然是人丁寥寥。“最多的一天大概有十几个旅游团进入中英街观光,人多的团就40人左右,小团只有十几人。”有细心的业户统计了这样一个数字。一个月前即关门闭店的商铺大多没有重新营业。

  “对中英街的问题,历届政府都很头痛。”一位熟悉中英街问题的专家说。但对中英街的市场监管因为环境比较特殊,“难度颇大,这也是实际情况。”

  有官员在汇报中英街问题时也在发牢骚,中英街现在一年的收入不过几百万元,但涉及到十多个部门在为中英街服务,政府开支一项一年就要几千万元,管理成本太高,而且方方面面意见还很大。

  有企业人士表示,中英街带有“整顿”字样的行动说起来也有十年的历史了,但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过问题,在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本身用行政手段的干预就是无能为力的。

  而盐田区政府开始于今年初的整治行动,中英街博物馆馆长孙霄看来,这是“近几年来最大力度的一次整治”。

  盐田区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世宽介绍,整治的要点在于“严格保护守法经营者,大力扶持诚实守信者,全面整治违规违章者,坚决打击涉嫌犯罪者”。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管理和商铺停业是不是因果关系?是不是政府的依法管理扰乱了中英街的购物环境?”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位于中英街商铺一侧、中英街社区工作站站长刘伟强。

  赵世宽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商铺的营业与闭业政府方面无权也无意干涉,但目前中英街商铺比较集中的关门停业他认为原因各不相同,首当其冲的是从今年年初以来各职能部门加大力度严格执法,原来一些依靠坑蒙拐骗赚取利润的经营者不法行为受到打击,靠非法来经营已经不可行;第二,中英街游客量逐年减少,眼下又处在旅游淡季;第三,原来的购物天堂中英街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下优势越发不明显。

  随即,赵世宽澄清一个概念,即中英街商铺并非几天内集中关门停业,而是“从年初开始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以来,就有商铺关门或者转型”。

  整治行动得到了除存在不良经营行为的商家外各界的一致支持。深圳市沙头角商业外贸公司商场部经理张冠南称,从商贸公司的角度,情愿有商户因此而退租使公司在经济角度受些损失,也都要恢复中英街的良好形象。

  更有社会人士表示,现在的中英街,盛极而衰,称之濒临谷底毫不为过。不良商家要彻底“死掉”,中英街要恢复声誉,也只有先置之死地,中英街才能后生。

  风光前世

  购物如买菜日迎10万客

  相比中英街目前的不景气,中英街之盛世景象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从最开始的布匹、成品服装,到后来的黄金、电器和数码产品,上世纪80年代后中英街的繁荣史,实际上见证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力兴盛的过程。”原沙头角镇党委书记、1984年起担任十年沙头角公安分局局长的张润添说。

  “全国各地的人来中英街购物就像买菜,你能想象吗?拎着大包小包的人,看见什么买什么,一直到钱花完包装满才走。”

  据中英街管理办工作人员回忆,这条区区250米的小街,人最多时想从头走到尾,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有据可查的数字是,中英街客流最高峰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边防出入的限制,当时只能在上午10点半到下午3点游客才能进入,即使这样,中英街也创下了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的记录。

  1992年,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参观沙头角,称这里是“天下第一镇”,是“世界所无,中国唯一”。

  一街两制、和平共处的特殊地域,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对中英街趋之若鹜。特殊的历史背景所赋予中英街的人文内容是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刚刚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之时物资紧缺的实际情况、以及免税和显著的价格优势引发了中英街的购物狂潮。

  以中英街当时的谢瑞麟金店为例,张冠南证实,1996年该店的月销售额是1300万元。另外一个数字是,此前的1988年,中英街的销售额是15.68亿元。

  深圳沙头角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李德华告诉记者,这一时期,在中英街上租一个不足两平方米的条柜做生意,平均月租是三万元,最佳位置爆出过月租六万元的“天价”。

  随之而来的是,五家银行在中英街设立营业所,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深发展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因为“金铺收的钱都要用麻袋装,银行要直接派人到店铺来清点。”

  失落原因

  商家卖假货经营优势减

  然而到2005年,随着工商银行撤掉在中英街的营业所,原有的五家银行三年内在中英街全部“撤退完毕”,原因是“中英街吸引力下降导致经营状况不理想”,已经“酝酿撤点好几年”了。

  风光一时无俩的谢瑞麟金店,也在这一年关门离开中英街。至于理由,数字就可以说明问题:从1996年月均销售额的1300万元之后,这个数字以1200万元(1997年)、890万元(1998年)、457万元(1999年)、330万元(2000年)、110万元(2002年)直线下落到2004年的43万元,到2005年干脆关门撤店了事。

  还有一个数字也很重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日接待游客两三万人、到最高峰时的近10万人、到2005年的不足两三千人、到眼下的两三百人……

  上世纪80年代末,公务员还只能拿几百元的工资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李闽生的月薪就有一两千块了。李闽生说,“早期的中英街,是老国有商业企业在起主导地位。”

  中英街当时的“主要势力”是深圳沙头角进出口公司和深圳沙头角商贸公司,约90%的商铺均属这两家公司。其余包括镇属的副食品公司、水厂、粮管所、新华书店等单位掌控极小一部分。2000年以前,这些企业纷纷将商铺包租出去,摇身一变成了“业主”。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导致现在中英街声誉一落千丈的诸多不良经营行为,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逐渐泛滥的。

  有记载的中英街商家贩卖假货是在1997年,在中英街向来以信誉文明的“某记”商铺被媒体曝光售假,一片哗然。

  而到后期,中英街商家售假的手段令人咋舌。金店卖的假金饰品,进货价6元,卖1500元;假劳力士手表,进货价200元,卖3万元。

  堂而皇之高价标售假冒商品之外,售假手段也花样百出。商铺经营者与黑导游相互勾结合演双簧、随意夸大商品性能以次充好、以补缴关税为由带客出关然后索取高额手续费,更甚者扣押游客证件、限制人身自由、胁迫恐吓强迫购物。

  据了解,现在中英街深圳方面的商铺,经过几次洗牌后,实际上只控制在四个老板手中,全部都是潮州人。

  “这个是最致命的。”有经营者告诉记者,“你怕我骗你到其他店购物,实际上其他店也是我的,你再往前走十几个点也都是我的,你怎么逃得出去?”

  在今年“3·15”前的市民抽样调查中,中英街被评为消费环境最差的地方。商业欺诈和售假已经成为中英街新的商标。

  一个问题是,中英街的繁荣不再,是商家的不良经营行为导致的最终结果?还是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中英街已经不具备吸引消费的优势了?

  孙霄认为,无论这条边贸小街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还是后来的人流和购买兴趣同时下降,都是和国内的商业环境变化分不开的。但“最要命的”,是商家的不良经营行为,强买强卖和售假欺诈,导致中英街的声誉一落千丈,而这对于中英街本来就日渐稀少的客流来说,又是对商业形势“最致命的打击”。

  ■未来走向

  修缮街道强化景点既要商业还要文化

  有关部门正在修改实施改造规划

  历年深圳市和盐田区的两会期间,中英街的问题都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日前,更有二十余政协委员携手到中英街实地考察。

  目前中英街的管理成本很高。边防、公安、工商、税务、海关、动植物检疫检验、技监、缉私等十几个部门都有参与,再加上中英街狭小的0.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开办的分属于省、市、区和街道38家公司和单位。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中英街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深圳方面的整治不管力度有多大,只能整治到中英街深圳方面一侧的商户,而对于香港一侧则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

  记者了解到,中英街香港一侧的店铺有80%以上是由深圳方面的经营者承租经营的,但在管辖上,国内游客离开中英街以后的购物投诉实质上很难反馈到港方管理层。另一方面,对于中英街的改造和下一步的发展,也必须取得深港双方态度上的一致。

  深圳有多位代表曾联名提出议案,建议设立中英街管理常设议事机构,修改有关中英街管理条例,理顺中英街多头管理关系。

  孙霄认为,对于中英街,政府一定要干预,要把路子明确下来。转变中的中英街出路在何方?目前流行三种说法:商业说、文保说和文化旅游说。

  【商业说】

  可设股份公司统一经营

  商业说是将中英街继续沿袭商贸功能,重现商业辉煌,以李德华和张冠南为代表的多家商业企业是这一说法的坚强拥趸。“我看中英街的商业还会兴旺,关键要看怎么做。”

  张冠南表示,“这决不是说让大商场进驻中英街。”张冠南强调,“搞成大商场,中英街的特点就不存在了。”张冠南认为,如果抛掉商业仅靠中英街的文化内涵来吸引旅游者,其现有的旅游功能不足以作为支撑,“中英街不比长城,长城如果没有一家商铺,旅游者也会蜂拥而至,但中英街,商业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他的设想是,中英街今后的商业成立一个大的股份公司,资产入股,统一经营,有效杜绝价格欺诈、售假等行为。

  在盐田区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所作的“深圳中英街地区风貌保护规划”中也提出,“中英街商业特色的形成,是深圳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机会’的产物,这个机会的产生得益于特殊的政策……虽然现在的商业状况不尽人意,但中英街内的商业概念仍不失为一个特殊的商业资源。”该项目其中一位负责人郭旭东认为,保持住中英街的商业特色是最好的,何况这与文化保护并不矛盾。“突出文化旅游功能并不意味着放弃商业。”

  李德华认为,中英街的商业能不能救得活,一是企业要对自身负责,二是执法部门对不良商家的打击力度真正到位,三是要桥头政策稳定,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文化旅游说】

  “一街两制”可挖旅游元素

  文保说与文化旅游说归类大体类似,前者是将中英街划为文化保护区,以对待历史文物的态度对旧街区实施整体保护;文化旅游则是要充分开掘其内涵,从商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化,建设为以“一街两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

  孙霄介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方面就一直在对中英街进行研究思考,试图给她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功能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淡化商业,强化文化意识形态这样一个思路正在潜移默化地进入中英街。去年完成的一期中英街改造工程后,中英街深圳一侧已经展现出了新的面貌,恢复了岭南骑楼的风貌,增加了新的古塔公园和沙头角河景观长廊等新的景点。

  “中英街现在是旺丁不旺财。”孙霄客观指出,中英街博物馆去年全年接待游客50万人,但这个数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少之又少。孙霄表示,中英街作为旅游景点,景观和看点上不够丰富是事实,而新增添的辅助性参观景点实际上这也很不够,在香港回归后五十年不变这一点上,旅游资源利用得不够充分。

  目前很多专家包括政府方面,大体倾向于将中英街逐渐过渡调整为文化旅游区。

  【省旅游发展中心】

  建议“一街两制”扩为“一区两制”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认为,中英街存在就是因为这里有繁荣的商业行为,深圳一定要确保这个名牌。

  在今年初的盐田区两会上,作为区政协委员的孙霄上交了一份提案,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确立沙头角无障碍旅游区的发展方向,把中英街文化旅游这块蛋糕做大。

  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陈南江博士的看法则更进一步,要解决中英街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要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建议设立“粤港旅游特区”,即由“一街两制”扩大到“一区两制”,深、港共同开发中英街区,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区;游客自由往来,区内不设限制,双方按界管辖,并设立常在的协调机构,及时协商处理相关问题;双方口岸都可办证,实行公开办证、随时办证、宽松办证政策,将中英街升级为正式的出入境口岸;此外简化检查制度,可试行深圳方查物不查人、港方查人不查物。

  郭旭东介绍,目前边修改边实施的改造规划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历史,一条是现代。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英街进行改造,一是修缮深圳一侧临街的建筑面;二是改造中英街的场地环境,突出古井乡情等景点;还有就是设想在街内设立主体雕塑群来反映小街的百年历史。

  A42—A43版采写:本报记者高爽

  图:

  今昔对比

  4月初,中英街位于深圳一方的商铺大面积关门,街道显得异常冷清。本报记者单增辉摄

  上世纪80年代,中英街被誉为购物天堂,曾创下单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的记录。

  (资料图片)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