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图书漂流:给中国大众传统阅读吹进的新空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09:59 新华网

  伴随着图书漂泊旅程的开始,一种源自国外的新兴的阅读方式——图书漂流开始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图书漂流:给中国大众传统阅读吹进的新空气

  事实上,近几年,国内已有一些城市或部门发起过类似的“图书漂流”活动,但多

半都在轰轰烈烈的开始之后没了下文。真正充满生机的,似乎只有书友们在网上自发开展的“漂流”。

  

图书漂流:给中国大众传统阅读吹进的新空气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图书漂流方式以其独有的神秘而浪漫的特质,给中国大众传统阅读方式吹进了新鲜的空气,提供了一种启迪。同时,这种新兴阅读方式的命运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它在中国的阅读文化土壤中能够盛开多久,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图书漂流活动最早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书友们将图书贴上一种特制的标签,然后投放到公共场合,例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拾到书的人可以暂时成为该书的拥有者,阅读后须按照标签的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如此逐个人传递下去,使书籍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

  2001年4月,美国人罗恩·霍恩贝克开设了首个图书漂流网站,所有想“漂书”的“首漂人”都可以到一个名为“图书漂流网”的网站注册。每本“待漂书”将会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ID号码。如此一来,拾到漂流书的人就能在该网站查找到这本书,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以及该书在自己手中的漂流花絮。

  图书漂流这种新的阅读方式登陆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从2005年末,图书漂流开始在国内引起部分人的关注。2006年1月,由国内某出版社发起,在上海、成都等11个城市开始了一场大型的图书漂流活动,共计100种2200册人文、社科类图书参加了“漂流之旅”。该出版社把这项活动比喻为建立“社会流动的图书馆”。图书漂流活动渐渐为广大书友所了解。

  吉林大学社会学教授田毅鹏认为,图书漂流是一种资源的共享,它为个人的私有资源赋予了公共性的特征,使人们在传递图书的过程中发生互动关系,为丰富现代的公共生活提供了借鉴。

  采访中,许多人提出,图书漂流首先要过诚信这一关。图书能够漂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爱要释手”,而不能将书据为己有。在一个相对不完善的诚信体系和氛围下,图书漂流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认为,从国外的经验以及图书漂流活动本身来看,这种公共性活动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配套具有对公众进行约束的规则或者制度,例如实行会员制,制定一系列的违规惩罚制度。

  图书漂流活动在短短5年之间,风靡欧美。目前,全世界已拥有超过21万6千名注册"图书漂流"的成员。漂流规则规定,为使更多人能了解到某一本书的漂流信息,拾取图书的人有义务在阅读完毕后,到相应的图书漂流网站上撰写获取日志、趣闻或阅读笔记。此后,欲寻找该书的人,只要在网上以该书标签上的唯一标识码检索该书,就能轻松找到。而在瑞士等国家,漂流中的图书封面上都会贴着一张黄色的标签,这样可以使人轻易认出这是一本漂流的书。标签上注明:"我是一本特别的书,我在全世界漂流,我寻找想要读我的新朋友。"

  让书漂流,让书香流淌,让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流动的图书馆:这是一个多么浪漫和富有意义的设想!时下,这份源自阅读的浪漫和美丽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里开始“漂流”的旅程。图书漂流,充溢着独特的神秘感和浪漫情调。就像放归大海的“飘流瓶”一样,把自己喜欢的书,连同阅读的感悟和寄语,投放到茫茫人海之中让它漂流。或许你将永远不知道它的下落,但想像一下另一个和你一样有着相同读书爱好的人,灯下展读,洋溢在心头的或许是和你一样的感悟,想想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宽慰的默契和会心。在心中想象一本书的“旅行”,这是阅读之外的另一重乐趣了,如此奇妙,如此美妙。正如那句主题口号“读我,给我自由”一样,图书漂流的核心,就是放图书自由,让智慧与思想在不同人的心底回响。 图书漂流,漂流的不仅有书香,还有公德和信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