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花园”新店难见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2:52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王珮摄影薛红滨

  “你们的店搬到哪里去啦?我怎么一直找不到啊?”在豫园春季庙会上,小花园鞋店的工作人员们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从1993年起,我们已经搬了两次,现在,我们连一间像样的形象店都没了,全市也只有三四家商场里还有我们的柜台。”鞋店的负责人周心荣无奈地告诉记者。就在这个月上旬,为配合市政动迁,又一个小花园鞋店的柜台随着大不同服饰鞋帽商店的关门而从南京

路上消失……

  小花园鞋店两次搬迁

  小花园鞋店的发源地在浙江路汉口路附近。上海开埠初期,这里建起小洋房花园住宅,人称“小花园”,又因为这一带开设的鞋店特别多,形成了一个专营女鞋的商业群,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地段出售的鞋子叫做“小花园鞋子”。

  解放后,为了保持和发扬小花园鞋子的工艺特色,商业部门1959年在南京东路423号开设了小花园鞋店,也就是现在的置地广场附近,另外,在浙江中路还设有一家分店。

  1993年,由于地块批租,小花园鞋店就从南京东路退出,与浙江中路的分店并到一起,完成第一次搬迁。几年后,浙江中路的这块土地被征用,“小花园”不得不再次搬迁。

  老顾客:找不着老店面

  今年的豫园春季庙会设立了“上海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区”,并邀请了小花园鞋店。年过半百的张阿姨说:“我母亲快90岁了,平时就穿尖脚鞋,以前我都是在小花园鞋店买的,可是几年前鞋店从浙江路搬走后,我就再也没买到过这样的鞋子。”昨天,张阿姨到城隍庙附近探望亲戚,正巧遇上豫园庙会,一眼看到小花园鞋店也在其中,她连忙买下一双尖脚鞋,又向工作人员问清楚鞋店的新址,就怕以后又找不着了。

  “小花园嘛,很久没看到了。”在庙会上,几乎一半以上走过小花园鞋店的本地中老年人都会这么说,听着这些话,周心荣深有感触:“我们的很多顾客都是老年人,他们平时不太出门,要么就由子女代买,所以老门店一搬走,他们就很难再找到了。”

  老店两迁:生意丢了九成

  目前,小花园鞋店的临时营业门店设在天津路394号。昨天下午,记者按地址找寻,发现这个门牌号码里并不是只有“小花园”一家店,确切地说,最临街的几个店铺都是卖时装的,而小花园鞋店则蜗居在最里面,要不是墙上那块小小的“中华老字号”的牌子,记者差点就与它擦肩而过了。绣花鞋、牛皮底鞋、尖脚鞋、黑布鞋、棉鞋、拖鞋……走进不足10平方米的店堂,记者发现这里的鞋子琳琅满目,可惜,由于“养在深闺”,“摸索”进来买鞋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次搬迁后,小花园鞋店主要靠设在一些商场的柜台来服务消费者,但柜台毕竟场地有限,品种不全,无法展示出老字号的形象和特色。”而且,即便是小小的柜台,数量也越来越少,“本来在‘大不同’里,有5米长的墙面专门展示我们的鞋子,在顾客中也渐渐有了名气,可现在一拆,我们又要流失一批顾客了。”据周心荣估计,与第二次搬迁前相比,“小花园”的销售量已经减少了九成。

  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危险

  生意差了,收入少了,培养人才就无从谈起了。皮匠刀、砧板、勾针、打蜡线……在昨天的庙会上,做鞋的顾师傅用的那套“家生”,很多人都没见过。顾师傅告诉记者:“小花园鞋店的特色之一就是做线纳皮底布鞋,全毛的鞋面、黄牛皮的底,做这么一双鞋子,从半成品到成品,手工起码要一个小时。”如今,就快退休的顾师傅还没有一个接班人。

  “现在我们店里,从做鞋师傅到营业员还不到10个人。”周心荣告诉记者,在这10来个人中,42岁的他是最年轻的,几个做鞋师傅都快退休了。目前,小花园鞋店只在浦东有个简易的家庭作坊式生产间,生产的全部是手工鞋,由于那里的条件不太好,有的时候师傅索性在家里做。

  据说,店里的老设计师退休后,“小花园”开发新款式只能到同行那里去“学习、吸收”。目前鞋店也开拓了一个新业务,就是做宾馆饭店业的服务员穿的布鞋,“这其实是在吃老本,人家是看中‘小花园’的牌子才肯让我们做。”

   记者手记 能否为老字号把根留住

  周心荣告诉记者,他的父亲16岁起就是小花园鞋店的第一代学徒了,所以,他现在想经营好鞋店,更多的是出于对传统鞋业的感情。“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小花园’的发源地开出一家形象展示店。”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因各种原因被迫搬迁的老字号远不止小花园鞋店一家,就以餐饮店为例,德兴馆、老正兴、鸿兴馆、五芳斋等都属于“迁址一族”。虽然个别的店在搬迁后依然兴隆,但大多数老字号在搬迁后,境况都大不如前。

  过去鞋业内有句话这样说,“南有小花园,北有内联升”,前者说的是上海的小花园鞋店,后者指的则是北京的内联升鞋店。创号于公元1853年的内联升,最初以为皇宫生产各种朝靴起家,一百多年来虽然也几经沉浮,但如今,鞋店仍然坐落于北京老字号云集的前门外大栅栏,而且规模很大,共有上下4个楼面,其中两个楼面营业,还有一个楼面专门展示传统鞋业文化。

  无独有偶,本报今天10版上报道,南京东路上有80年历史的“冠龙”也面临搬迁。保护上海的老字号,是否能从为老字号“留住根”开始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