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博同情 陈水扁惯打“悲情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7:44 中国台湾网

  美国《侨报》近日登出著名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的分析文章说,陈水扁在台湾政坛的致胜之术甚多,其中最突出的战术之一,就是打“悲情牌”。连最近陈水扁在美的“过境外交”严重受挫,也说是大陆“无理打压”的结果,企图以悲情来换取同情,掩盖其内外政策的失当。

  文章指出,陈在每次选举中用打“悲情牌”以致胜者,岂止一、两次。其所炒作的

悲情史实,最突出也是人所共知的有以下几件:

  “割台事件”

  这是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使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在一些人的眼里,清朝政府乃外省人也,是“外省人出卖了台湾”。

  “二二八事件”

  这是1947年国民党政府镇压台湾民众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使台湾同胞饱尝被压迫、被欺凌之苦。同样,在一些人的眼里,国民党政府乃外省人也,是“外省人欺压本省人”。

  “枪击事件”

  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陈水扁的败局本已大体抵定,却忽然出现“3.19枪击事件”,从而扭转了选情。这个事件,至今仍然是个谜团。台湾当局却通过地下电台散布说:这是在野反对党勾结大陆制造出来的,从而搏得许多选民对陈水扁的同情。

  “飞弹事件”

  大陆布置的导弹,主要是用于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而陈水扁和民进党同样大肆渲染,说这是针对台湾民众的,蛊惑人心,从而一次次地制造出对大陆的仇视和愤恨。

  以上不过是举其大者和突出者。而实际上,陈水扁专门利用和炒作一些悲情来夺取和维护其在台湾的统治权的实例,实在是太多了。其夫人吴淑珍因选举车祸而致残,陈水扁同样在历次选举中用以为自己捞取同情票服务。谁都清楚,吴氏对陈水扁的两次当选和连任是有贡献的。

  文章认为,陈水扁的“悲情牌”,主要是用来制造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仇恨,以及用以制造台湾内部的族群矛盾和省籍矛盾,以达到其为自己夺权、固权和搞分裂的目的。

  文章表示,陈在台湾统治已六年,“悲情牌”成了他的“保护伞”。如今呢?物极必反,就是在这个“悲情牌”保护下,使陈水扁本人、家庭及其“政权”出现许多真正的“悲情”。

  从台湾岛内看,陈水扁的“总统府”被称作“总统腐”,黑幕重重,弊案连连,已经揭露出来的大案要案,几乎无不与陈水扁身边的亲信有关联,也无一不与他的所谓“第一家庭”有关联。他的“总统府”和“第一家庭”几乎成了“黑金窝”和“炒股中心”。陈水扁现在台湾,已经是人格扫地,信用扫地。

  从民进党内看,“弃扁保党”之声不绝于耳。许多人都认为,是陈水扁和他的“第一家庭”,正在“拖垮民进党”。有希望“劝扁退党”者,也有主张“开除党籍”者。台湾一家大报著文称,民进党现在是:“大绿求自救,小绿图保命”。连“四大天王——谢、苏、游、吕也不约而同和扁各走各的”,至少是与之保持“切割”或“距离”。

  从两岸关系看,陈水扁主政台湾六年来,一直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把两岸关系搞得非常紧张,却把他在岛内的所有失败都归罪于别人。特别是最近,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他还在“直指国共联手对台湾进行‘柔性斩首’行动”。

  台湾媒体说,这实际上,是把岛内所有对陈水扁夫妇及其亲信“不断爆料和揭露”的事实,都归罪于在大陆“暗中指使”下,对他本人、家庭和政权所进行的一种“丑化”行为。竟然如此毫无自责之心!这样的一个台湾领导人,又怎么能让大陆信任并与之打交道呢?

  从对外关系看,陈水扁重点是想把美国拖下水。然而,美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利益,很难完全配合他的意图来行动。最近陈水扁去中南美,执意要对美国搞“过境外交”,结果碰了一鼻子灰。美国只准他过境加油,而不准他入境活动。舆论界普遍认为,这是陈水扁 “自作自受,自取其辱”。

  至于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兜售的“银弹外交”,更是到了“山穷水尽,步入末路”的程度。连岛内人士都说,所谓“邦交国”,仅剩下一些“小朋友”和“穷朋友”,也已到了“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地步。

  文章最后说,由上可见,陈水扁的“悲情牌”已经失灵了。“悲情牌”下看悲情,前途自然不妙。当然还会有些起伏,然毕竟陈水扁团伙的哀乐已经奏响,“悲情牌”是无法保护“台独”的,更大的悲哀还在后头呢!(海航,文章有删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