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把公正性寄希望于评委“好口碑”很可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00:17 红网

  “评委和选手是同一单位,或是选手唱评委的作品,那么评委在给选手打分的时候,能保证打分的公正性吗?”目前,许多观众和网民就此质疑第12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组委会。在5月7日的比赛现场,本届大赛评委甲丁回应道:评委不会因为对某位选手有感情而降低了人格标准。他说,所有的评委都是各个行当里面的公众人物,大家都赢得了一些口碑,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误而把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见5月8日央视国际)

  观众和网民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避嫌,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在法律上,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将避嫌上升为回避制度,从而做到“任何人都不能充当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基本的程序正义要求。青年歌手大奖赛虽非司法审判,但大赛评委在评选过程中的中立性也是最为重要的,需要回避制度来加以保证。回避,不但是抑制滥用权利、徇私舞弊的最好的制度保证,而且也是确保评选具备“外观上的公正”的基础。倘若评委与选手之间具有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那么即使这些评委标榜自己是公正、公平、公开的,也无法消除人们对其中立性、公正性的合理怀疑。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此次大赛的评委在比赛现场对大家的合理怀疑做出了公开回应,其直面质疑的勇气实在可嘉。然而,对于大赛评委甲丁的回应,笔者却不敢苟同。

  的确,评委都是各个行当里面的公众人物,而且都赢得了一些口碑。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他们的“人格标准”、“好口碑”就理所当然地推论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误而把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著名英国学者大卫·休谟在探讨制度设计时,曾经提出了“人人都是无赖”的所谓“无赖原则”,即在设计制度时必须把每个人都当作无赖,这种人除了私利没有其它目的。如同大卫·休谟一样,我们并不相信评委们在本性上都是“恶”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评委都能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判而不谋求任何私利,就必须借助大卫·休谟的方法,假定评委们一旦享有了权力,就有可能成为“无赖”。也就是说,要假定每个评委在评选的过程中,都有可能感情用事,以损害公益来中饱私囊。

  虽然说假定每个评委都会成为“无赖”不对,但在制度的设计上必须做这样的假定,按“人人都会感情用事”这一“最差情景”行事,不可心存侥幸。这告诉我们,必须紧盯着人性的弱点,制定相应的制度(包括回避制度)对评委进行约束,从制度上确保对“无赖”进行严格的防范,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评委们“不会因为对某位选手有感情而降低了人格标准”。

  列宁曾经这样说过:把希望寄托于人的优秀精神品质上,这在政治上是不严肃的。在此,笔者也模仿着说一句: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公正性寄托于评委的“好口碑”上,这在制度上是不可靠的!

稿源:红网 作者:毛天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