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央视名嘴张斌拷问易中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03:30 北京晨报

  ■易中天:“名利双收”纯属意外 ■对“轻松成名不公平”说感到愤怒

  易中天回应各方质疑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易中天会靠在央视“品三国”而红得发紫。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他也受到学界和传媒的指责。“反易”人士最主要的质疑是:历史应该如何

被讲述?易中天名利双收对于在书斋中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不公平?日前,央视《百家讲坛》专门邀请了央视体育部名嘴张斌就上述问题对易中天进行了现场“拷问”。

  拷问关键词·尊严

  脱鞋示范 斯文扫地?

  回应:斯文扫地倒没有,用木偶或动画示范也可把这个事情说清楚。

  ●拷问背景:在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时,易中天讲到“灌夫因避席的原因在丞相田虫分的婚宴上闹酒”。那么,“避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让观众理解得更透彻,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然后脱下鞋子示范汉朝“避席”的礼仪动作。对此,一些学者和他的朋友认为他这样亲自示范有失学者身份。另外,对易中天大量引用现代词汇的“文评书”式的讲座方法,一些人则评论为“误人子弟”和“满嘴跑火车”。

  ■示范“避席”引起争议

  张斌:我是挺爱听评书的,我看了您的这个讲课之后,我也感觉到您说的是文评书。在《汉代风云人物》讲到窦婴的时候,当时您上来第一课就开始给大家做了一个避席的示范,只有在首播中才能看到,重播后来就没有了。我看到这一幕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就是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而且我也了解到,这个播出之后,在重播的时候,您一再坚持要把这个镜头拿下,您受到谁的影响了?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拿下?

  易中天:当时我们考虑是技术问题,实际上应该用一个木偶人,或者是用动画来示范,同样可以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或者让一个演员来做。主讲人做是不是合适?有争议,我现在的态度就是但凡有争议的问题,先搁置起来,想在今后有充裕时间的时候慢慢讲,把它说清楚了。

  张斌:这样的话来得多吗?

  易中天:没统计。

  张斌: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呢?

  易中天:有各种形式,打电话的,有写信的,有向记者发表谈话的,也有在网上发帖子的。

  张斌:会说您斯文扫地吗?

  易中天:斯文扫地倒没有。

  ■讲座被指“误人子弟”

  易中天:但是说“误人子弟”是有的,还有“信口开河”啊、“胡说八道”啊、“满嘴跑火车”啊。

  张斌:一般是来自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还是来自您的同事?同道?同行?

  易中天:什么人都有,比如说有一位老先生,好像是研究科学技术的,他还给我画了一张气象图,以证明诸葛亮借东风是很科学的。这个我就没办法解释,因为诸葛亮借东风是子虚乌有的,史无记载的,它不是一个事实,你画多少图也不能说明问题啊。

  张斌:现场观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观众:我觉得易老师讲的课特别好听。我觉得要说明一个问题,要解释一个名词,语言上解释不了的情况下,就可以加动作嘛,让我们一看就明了了,这有什么不好呢?

  张斌:您认可这样对您的评价吗?

  易中天:一个节目播出来以后,所有的观众都有权利品头论足,说三道四。这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张斌:刚才我们一直听到的都是对您比较正面的评价,观众当中,包括在“易中天吧”中也有板砖向您飞过来,这些相反的意见对您有没有触动?

  易中天:你说的触动什么意思?

  张斌:我是不是应该调整我自己,或者我是不是真有点误人子弟,或者我应该严谨一点。像您说三国人物的时候,有一些无法确实的历史事件,您先不要谈。

  易中天:但是,提醒的意义是有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很多热心的观众指出了节目当中比如口误或者是看走眼了,念错了字,说错了出处,这类的情况我能够改的马上就改。还有一些他们一见我不一定接受,但是我觉得他们也有他们的角度,也有他们的考虑,他们也有他们的道理,能够兼顾的兼顾一下。至于学术观点不同,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中天·调侃

  想当“亲民学者” 反成“大众情人”

  张斌: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强烈愿望?

  易中天:1994年至1995年。大概从1988年开始,在出版上就出现学术著作出版难的现象与问题,因为购买和阅读学术著作的人越来越少。那么很多人为了出一本自己的著作要去找赞助,要去弄课题费,或者实在没有办法自己从有限的收入当中挤出一点钱来出,然后印个几百册、上千册送给同行、好友。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这样出版书籍它的意义到底在哪儿?那么得出的结论是,应该为当下正在生活着的人们服务,应该换一条路走。

  张斌:那您做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决定?

  易中天:我当时就写了后来的“品读中国”这个书系,“品读中国”书系是一本一本写出来的,先后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最后到200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集中作出一个书系推出来,从2000年到2005年,一共恐怕也有六七次印刷。

  张斌:可能学者当中有在自己的书斋当中苦读、苦做、苦修,也有像您这样看来非常风光的学者。其实您自己更愿意选择的学者道路和类型是什么?

  易中天:我想可以用这四个字来表述,叫亲民学者,亲近民众的学者。我的初衷就是想做亲民学者,但是现在不知道怎么一不小心弄成“大众情人”了。

  张斌:那您觉得亲民学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易中天:亲民学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认为你就是自己的一个邻居,一个亲戚,一个朋友,一个熟人。他不觉得你和他之间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也更不会觉得你是高高在上在那儿传道。应该就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我品《汉代风云人物》也好,品三国也好,做的工作都是这样一个事——把历史人物全部还原为普通人,和我们所有在场的观众、电视机跟前的观众一模一样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的人。让我的观众们看历史人物就像看邻居一样。

  拷问关键词·成名

  如此成名 没有公道?

  回应:这个结果不是我策划出来的,有些学者可能就希望在家里面埋头治学,过一种安安静静的书斋生活。

  ●拷问背景:易中天成名后,其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汉代风云人物》讲座2月结集出版,首印即达15万册。易中天的《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帝国的惆怅》等著作更是不断被再版。这时有媒体在采访易中天时提出了“你现在这样大红大紫,大赚其钱,对于在书斋中默默做学问的其他历史学者是否是一种不公平”的问题。

  ■一集节目“备课”五天

  张斌:您是1947年出生,应该年近花甲了,这个年龄成名有什么感受?

  易中天:成名不是本来目的。我做的工作是文学、史学、哲学,那人文学科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类的幸福。那么,人类的幸福也包括我们当下生活着的这些人的幸福,你是为他们的幸福服务的,那你该不该把你的学术研究成果交出来,交给大家呢?

  张斌:讲《汉代风云人物》您觉得游刃有余吗?

  易中天:没有哪个节目是游刃有余的,只能是呕心沥血。

  张斌:您为了一集《汉代风云人物》,您为一集三国大概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易中天:一集大概需要5天的准备时间。案头工作包括看书、思考、结构、写成文字。我每一集是把全文写出来的。

  张斌:这5天什么都不能干了?就是为了电视上呈现的不到一小时的节目。

  易中天:所有无关的事都不能做。各种史书必须重读,还要确实。而且,像《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都是纪传体的史书,它的特点就是同一个事件的记录可能分散到好多人的传里面,在谈这一个事件的时候,必须把相关所有的人的传都要看一遍,如果对这个传,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要把相关不同的解释都找来。你把这个事情弄清楚以后,你才能选一个主题,写成一个六七千字的文稿。

  ■“这样问我很不公平”

  张斌:在我来看,坚守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人可能没获得您得到的这些,你觉得在目前是不是幸运自己赶上一个很特殊的历史背景?

  易中天:是。我对那些坚守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的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觉得在这个事情中媒体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作用,老在想挑唆我们弄出些什么动静来,好吸引眼球。

  张斌:您放心直说,我敢保证您今天所说的话不会被断章取义,肯定会全面表述。

  易中天:对,我最害怕的就是媒体断章取义。有媒体问我,说你利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现在是又有名,又有利,又有那么多的“粉丝”,“粉丝”当中还有那么多的漂亮美眉……你现在风光无限,你想过默默无闻,在书房,在书斋,在图书馆里做研究、查资料的那些学者吗?你觉得这样公平吗?我是不敢得罪媒体的,我其实对媒体这个问题很愤怒。

  张斌:今天给你一个机会得罪一下。

  易中天:对,今天我豁出去了。我想反问一句,你这样问我公平吗?第一,这个结果不是我策划出来的,我只不过做了我想做,我认为应该做,大家又表示承认的这么一件事情,剩下的那些收获是意料之外的,不是我的初衷。第二,我说你们有没有问过那些学者?他们感到了不公平吗?他们可能就希望在家里面埋头治学,过一种安安静静的书斋生活,他不愿意抛头露面,也不愿意像我这样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认出来以后还得赔着笑脸,说“谢谢你”、“谢谢你的支持”、“再见”……他可能不愿意过这种生活,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这种问题是故意设计出来的。

  易中天·梦想

  最渴望讲《水浒》

  张斌:现在走在街上会被人认出,您还记不记得第一次是在哪儿?

  易中天:去年夏天,好像是在哪个机场应该。

  张斌:那您当时是不是心里有这种感觉,行,终于有效果了。

  易中天:对,回家以后没事偷着乐。

  张斌:我看您的作品当中对《水浒》的研究也有。您有没有愿望讲《水浒》?

  易中天:我本来就是说要谈《水浒》的。

  张斌:但是央视《百家讲坛》说不谈《水浒》。

  易中天:他们说谈三国吧。

  张斌:您觉得您更擅长《水浒》?

  易中天:《水浒》比说三国容易。

  张斌:容易在哪儿?

  易中天:第一,《水浒》只有一本书,而三国,《三国志》、《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后汉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还有有关三国问题那些争论的学术论文,你得看多少材料?第二,三国是历史,你说的跟人家理解的不一样,或者观点不同,就有人说你歪曲历史,帽子就扣过来了,《水浒》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想象的结果你可以想象,我也可以想象,你不能说歪曲文学。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马多思

  陈泽生/摄

  (以上内容将在5月14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易中天·解密

  高中毕业

  进新疆兵团农场

  易中天:我1965年高中毕业以后,响应党的号召,奔赴边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我祖籍湖南,但是6岁我就随父母到了武汉,在武汉度过了中小学时期,高中毕业以后到新疆去了。我一去他们把我分配到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共青团农场,我当时太高兴了。但是紧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然后整个生活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个被诗意描述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怕参加高考

  直接考上研究生

  张斌:那从什么时候开始,您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了?

  易中天: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建议我去参加高考。

  张斌:当时你已经30岁了。

  易中天:对,30岁。

  张斌:那时候已经结婚了吗?

  易中天:结婚了。但是我觉得我不敢去考。

  张斌:为什么?

  易中天:因为我那个时候在一个中学当老师,教毕业班。

  张斌:您怕误人子弟?

  易中天:不是!我怕我和我教的学生一起下考场,他考上了我没考上,那就没脸教书了。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考试,我说我考这个。

  张斌:考研究生,目标高。

  易中天:对啊,我一高中生我考研究生没考上,不丢人,考上了,算我赚了四年。

  易中天:应该说应了那句老话,叫做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准备,当时在床头贴了一条激励标语,上面写着——三个月等于三年。我就说我三个月至少要达到大专水平,要把书读完。我去考研究生,一下考上了。我到武汉大学面试,走过学校图书馆,心想如果我考上了研究生,我就可以在这个图书馆天天看书了。因为他们没有经过那个时代,他们不知道在这个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尤其在新疆建设兵团一个连队根本看不到书的。

  “易中天”名字

  是祖父给起

  张斌:我先替我老婆问您一个问题,因为这是我身边最近的人,我说你有什么关心的,她问你的名字是真的吗?易中天是自降生到现在一直使用这个名字吗?还是在某一历史时刻,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用上经天纬地的名字了?

  易中天:这个名字是我祖父给我起的。

  张斌:那应该是从一降生。

  易中天:鄙人50多年行不改姓,坐不更名。就是真名实姓在江湖上行走。

  

央视名嘴张斌拷问易中天
央视名嘴张斌拷问易中天

  张斌:今天给你一个机会得罪一下(媒体)。 易中天:对,今天我豁出去了。我想反问一句,这样问我公平吗?

  

央视名嘴张斌拷问易中天

  

央视名嘴张斌拷问易中天

  易中天在演播现场脱鞋跪坐示范古代“避席”礼仪,有人认为有失学者身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