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也要盘点“物”的“幸福指数”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07:37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
□刘克梅 黄金周过去了,各地都在进行紧锣密鼓的盘点,接待了多少游客,创造了多少经济产值,游客的满意度如何等。笔者觉得,黄金周除了要进行必要的“人”、“经济创收”的盘点,更要进行“物”的盘点。 之所以要进行“物”的盘点,是因为黄金周考量过程中出现了只看重经济创收和旅游主体感受的倾向。如媒体报道的,北京迎客448万创了历史纪录,全市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9.2亿元,九成游客“感觉满意”(5月8日《新京报》),强调的只是旅游者的主观感受和经济效益。这种考核当然没有错,但强调“人”的考核的同时,还要顾及感受背后的“非人”感受,也就是旅游环境、旅游景观等的“感受”。联想到故宫接待量超过最大容量两倍;5月2日,“中国死海”人山人海,2万多名中外游客体验水中漂游激情冲浪;40多万游客涌入桂林,市内资源出现供不应求,游客住宿紧张露宿街头的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创收乐观的同时,却让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承受了过分的资源耗竭。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也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等辅助基础之上的,只有借助于其他辅助条件,“人”这个因素才能得到飞跃和激活。如果只注重“人”的感受,忽略外在条件的作用,“人”这个因素的发挥也会受到制约。因此,不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为一时之利掠夺式地使用旅游资源而使其超过承载量,那么人的因素再活跃积极,旅游经济终究会缺乏旅游资源支撑。 旅游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使用超过了它的承载量,就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然环境不是人,它不会大声抗议,拒绝接待。因此,在它无声的呻吟中,人们不能被眼前的“旅游产值”冲昏了头脑,而应该用理性、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和“人文经济”的眼光来对待它们。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也需要起码的生存底线。如果旅游资源只能承载1万人,现在却来了3万人,超常接待,经济产值是上去了,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成了一种杀鸡取卵式的“污染型开发”———这就是“非和谐旅游”了。如果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相应的环境承载量“幸福指数”;如果人只关注的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指数”,而没有对动物、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严重的甚至使每年的黄金周,成了动物们的“灾难周”,成了旅游资源“灾难周”,那么,虽然我们将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但等待人们的只能是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旅游资源的过早衰老,只能是自食其果的“旅游枯竭”。 这让笔者想到了重庆某景点的“闭门歇景”,在游客人数超过了景点正常、安全接纳游客的上限的时候,他们不是盲目注重当前的经济效益,而是从更长远的发展性、持续性、稳定性、环保型方面考虑,给予景点必要的“精神幸福”与“和谐发展”。这种做法无疑很值得倡导。 下个黄金周,让我们在关注经济创收和人们的幸福感的同时,也更多地为景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留下“幸福与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