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专业选择凸显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09:26 沈阳晚报

  大学生涯是怎样的?对湖北经济学院烹饪工艺专业的学生来说,意味着大部分时间在厨房里学习切配、炉灶功夫,整天与柴米油盐葱姜蒜打交道。种种因素使它成为人们眼中的冷门专业。然而在眼下的求职高峰期,这一专业的学生却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大学专业在一“冷”一“热”之间,引发一连串关于社会价值需要重新判断的话题。“冷门”变成香饽饽

  湖北经济学院烹饪工艺专业0531班共有20人,将近一半的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李洁是个戴眼镜的文静女孩。得知被调剂到烹饪工艺专业后,她心里凉了半截:“本想大学毕业后当个白领,没想到读了大学,将来还是个蓝领。”张晓锋说得更坦率:“大学生干厨师这一行不光彩。”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书记王金国介绍说,这个专科专业曾红火一时,近几年生源却日趋紧张,去年竟只招到4人。该学院的另一本科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招生情况略好一些,可只要沾上“烹饪”两字,同样不太受欢迎。

  与生源紧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对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由于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技术才能较强,尤其具备营养学与食品科学方面知识,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重庆市近几年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中,中式烹调师曾经以最高月薪1.28万元荣登榜首,而软件工程师及网络工程师等热门职位的最高月薪才4000多元。

  这种“招生冷、就业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许多专业中。

  “招生时受人冷落,毕业时却成了‘香饽饽’。”武汉科技大学材冶学院团委书记刘泽喜说,这个专业连续几年的初次就业率都达到100%,不少单位抢不到毕业生,甚至想来订购大二、大三的学生。“热门”有时成鸡肋

  在武汉、重庆两地高校里,“招生热、就业冷”的现象并不少见。武汉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小李连日来一直忙于求职。他对同学感叹: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岗位不少,可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竞争太激烈了!

  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已有505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加上软件工程、网络信息等相关专业,学生已高达93万人,是全国高校当之无愧的第一“热门专业”。然而这一“热门专业”已暗藏一定的就业风险。重庆一名在校大学生说,等到毕业时才发现到处都是学软件的,在人才市场上一点竞争力都没有。

  有关人士指出,一些专业“热”,其实是家长和考生捧起来的。部分专业的确社会需求量较大,一段时间内炙手可热。可各校纷纷开设后,便缩短了这些专业的“热度”周期,使原本的长期需求变成了短期需求。当需求饱和时,所谓“热门”也就成了“冷门”。

  近年来,国际贸易、金融、计算机、生物工程、新闻等专业受到学生和家长追捧,这些都是热门专业,听起来也体面。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名字好听的专业,出路就好;对名字不好听的专业则往往望文生义:动物饲料专业是“喂猪的”,市场营销专业是“推销的”,矿物加工专业是“挖矿的”,耐火材料专业是“盘泥巴的”……

  武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李灿华认为,造成“招生冷,就业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行业需要特殊人才,客观上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改革上依据社会需求,进行“以销定产”。但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很多学生盲目填报志愿,招生冷清,导致供给不足。这其中也有中国人传统的“面子”观念和惯性思维在作怪,背后是许多人没有正确把握社会和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理性把握社会需求才能准确定位。新华社记者廖君李永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