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道德可教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4:27 新民晚报

  

道德可教吗?

  ◆吴遵民

  在教育理论界,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赞成者认为,道德就是“教”出来的,君不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哪一个孩

子不是背着它、唱着它成长的。反对者则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因为道德口号的泛滥,早已使幼小的孩童分不清哪些是他必须从小养成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哪些是成人世界才需追求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思想。持此观点者甚至还认为,现今学校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成人化,已使正常的道德教育失去了魅力。而说教式的道德模式及光教不练的口号式观念,亦使知情分离、意行割裂。

  笔者对此也深感困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对青少年一代道德品质培养不可谓不重视,但遗憾的是收效甚微。这固然与社会风气的改变有关,但学校内“唯知论”的盛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严重脱离,是说不脱的原因。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固然不是靠学校老师“教”出来的,它应靠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形成,但中小学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他们的身心均处在未定型的成长阶段,因而适当的引导及教育显然还是必须的。问题是怎样使道德理念能有机地融入各科教学,而使其变成学生乐于接受、易于体验的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

  前不久看到一套《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近七十年前由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小学国语老课本,读之篇篇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尤其是丰子恺先生还为每篇课文都精心配画,其起到的亦是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幼童们的思维创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最令笔者感到赞赏的是,该书中的每篇课文并无一句口号式的大道理,同时也几乎找不到一句成人式的说教。但平实无华、娓娓道来的或阐述道德风尚(如“欢迎新朋友”)、或训练道德习惯(如“先生早”)、或说明道德规范(如“坐下来吃饭”)的课文内容,却每篇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关,每课都与孩子的童年世界密切相连。诚如叶圣陶先生当年在编撰这套教科书时所云:“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这还不够。小学生既然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还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叶先生不愧是一位教育大家,叶先生的上述话语虽然讲的是关于学习知识,但笔者以为道德的熏陶又何尝不是如此。由此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道德应该是可“教”的,但关键是要教得得法、教得入味。这使人联想起如今的一些教科书要么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要么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远隔千里、隔靴搔痒。老课本留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仅仅是教科书内容的编排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童年世界的大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