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卫生院走进农民心窝窝 山民们为刘易立碑守灵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7:09 新华网 |
新华网西安5月10日电题: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记延安宝塔区贯屯乡卫生院院长刘易 新华网“新华视点”记者张严平、刘书云 他是在2005年12月13日夜里12点,从一座没有护栏的桥上摔下深沟的,这天他一直 骑着摩托车在山里出诊。噩耗传开,几千山里人痛断肝肠,一路哭喊着涌向桥头:“咱贯屯人咋就这么没福气,这么一个好医生没留住啊……” 大山以它无言的怆痛铭记下一个年轻而高尚的生命——延安宝塔区贯屯乡卫生院年仅33岁的院长刘易。 16张地图,两句承诺,一个电话号码,他让卫生院走进农民的心窝窝 刘易是2003年12月16日上任贯屯乡卫生院院长的。之前,他是宝塔区中心卫生院的外科医生。 贯屯距离延安70多公里,是全区最偏远的一个乡,被称为延安的“阿里”。乡里有个卫生院,可没个上心的人,所有医疗防保业务都开展不起来。农民们只得小病忍着,大病扛着,而城里的大医院是要筹借很多钱才能去的。 刘易上任后对职工们说:“我们要让卫生院走进农民的心窝窝!” 他带上两名职工挨个村跑,每一个村有多少户,多少人,家在什么位置,户主叫什么名字……一一登记在册。他们跑遍了贯屯乡15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访问了全乡的1038户人家。 一个月后,刘易绘出了一张全乡各村各户的分布总图和15张每一个行政村的分图,图里注明了每个村的具体位置以及每户人家在村里的居住位置,并按进村先后顺序编了序号,对家里有儿童、老人、孕产妇等住户都做了特殊标记。从卫生院出发到哪个村、哪户人家怎么走,需要多长时间到达,看着图便一目了然。 刘易又把卫生院的接诊电话号码刷到了全乡公路边所有能写字的墙上,并挨家挨户发放了“医疗联系卡”。他承诺:贯屯乡卫生院8小时上班,24小时出诊,保证随叫随到。 卫生院新开了门诊室、治疗室、手术室、产房和两间病房,药品的价格全部下调。 农民们惊奇了!他们将信将疑。 一天,贯屯乡最高的杜家山村一位老人发病,村里人试着给卫生院拨了电话,刘易扔下电话就往村里赶,几十里的山路赶得人喘不过气。这个只有四五十人的小村子,有30多口人迎候在村头。给那位老人看完病下山时,乡亲们把他送出老远。 又一天,宋家沟村的一位叫李富强的农民腿部受伤,被人抬进卫生院。刘易得知他担心交不上药钱,安慰他:“不要紧,没钱药费先欠着,我个人给你垫上一部分。” 李富强住院7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刘易一天三顿为他端饭端水,每天用便盆为他接尿倒尿,用肩膀架着他上厕所大便。这个断了骨头都没落一滴泪的山里汉子,面对刘易的温情,几次热泪长流。 两桩事口口相传,成了山里的头号新闻。这一年贯屯乡卫生院接诊病人由原来的600多人次,上升到了2800多人次。 “半夜叫,半夜到;‘鸡叫’叫,‘鸡叫’到”,他把温暖带到每一个病人的身旁 刘易到贯屯乡3个月后,一次进城开会回家与妻子白海燕商量想买辆摩托车出诊用。妻子害怕了:“贯屯山高沟深,万一出事怎么办?” “海燕,你不知道贯屯的乡亲们有多可怜,有的村离卫生院30多里路,我骑自行车太慢,心里着急啊!” 妻子同意了。 刘易买回摩托车,在车前挂上一块写有“急救”二字的牌子。 2005年9月,龙湾村70岁的钟桂花得了半身不遂。刘易骑着摩托车赶来,检查后,决定用中草药为老人治疗。他亲手为老人熬了第一锅药,之后每隔3天,他就来为老人做一次检查,把方子调整一次。每一次来时,他都会把自己的手放进老人的手里,让她长久地握着,观察老人的病情是不是好一些。 整整4个月,老人能下地走路,脑子也清楚了。她拉着刘易的手说:“娃娃,你的大恩大德我下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啊!”刘易慌了:“大娘,快别这样说,看到你站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一天清晨,农民白安云一岁多的女娃娃突然发高烧,抱到卫生院时已经昏迷。刘易抢救到深夜,又日夜守候在病床边,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孩子终于得救了。 史家湾村一位82岁的任凤鸣老汉常年患肺气肿。那年去卫生院,刘易给他看完病,用摩托车把他送回家,告诉他,你年纪大了,以后不要往卫生院跑了,不舒服就打个电话来。从此,老汉犯病,电话一打,刘易就到。这位一辈子连贯屯乡都没有出去过一步的老汉抹着泪讲:“刘易娃娃病治得好,钱也不多收,连咱一口饭都没吃过。好人哪,好人!” 农民们说,刘易是半夜叫,半夜到;“鸡叫”叫,“鸡叫”到,他为百姓做下的善事多得就像夜里的星星。 一个下雪的冬夜,摩托车骑不成,他带着一名职工徒步在雪地里走了10多里,去为一位妇女接生。 一位老汉来卫生院看病,刘易要给他做检查,他说自己身上脏。刘易告诉他,只有检查了才能下药。他把老汉扶上床,做了仔细检查,开完药,又把老人送出大门。老汉一路掉泪:“这娃娃不嫌弃咱哪!” 2005年初,政府的合作医疗政策下来后,刘易利用晚上时间,跑遍全乡每一个村子,向农民讲解合作医疗的好处和参加的办法,当年全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70%以上。 在贯屯乡卫生院,我们看到了一张刘易生前填写的“个人情况一览表”,里面有这样两栏字——座右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职业宣言:艰苦奋斗,努力工作,热心奉献,服务民众。 他的眼里有的是农民的疾苦,而绝不是“赚钱”!他因此成为幸福的人 常有人说:“刘易是个过光景的人。” 作为卫生院长,刘易本也可以像时下某些人一样,把人人离不开的医院办成“暴利”之地。然而,刘易的眼里有的只是病人,只是农民的疾苦,而绝不是“赚钱”! 卫生院发展怎么办?他只有苦自己。 上任之初,卫生院整修时新添的桌椅、手术无影灯等设备都是他从延安的大医院“淘”来的。他把自己以前获奖的挂钟,挂到了病房,把在延安家里的挂钟拿到了治疗室。 有一次,他去榆林参加一个乡卫生院长培训班,得知每人要交300元住宿费,便每天早晚赶10多里路借宿在岳母家。培训班结束时,他把许多人扔弃的档案盒收了一大堆,带回卫生院。 刘易去城里进药,为省运费,总是带着药挤公交车,再由公交车倒长途客车。妻子劝他打辆车直接把药拉上。他说:“为了贯屯的老百姓,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妻子心酸了。她主动承担起帮刘易运药的活。碰上她工作忙不开,这个活就会被刘易的母亲揽下。 有人说,刘易的心很细很细;也有人说,刘易的心很大很大。这其实是一个刘易。他太疼爱山里的百姓,因为爱,他的心绵密如织;还是因为爱,他的心天高地阔。 有一个晚上,他发现卫生院多收了一个病人的5毛钱,立刻叮嘱一位职工第二天一早把钱还上,并要赔礼道歉。他说:“对于那些贫困的农民,5毛就是5毛!” 刘易为农民出诊看病,从不收出诊费,也从不收看病费,病人只需付药钱。每次看完病开药时他都会问:“家里还有什么药,能用的就用上,短缺的我给你配。” 刘易身上总是装着一大把零钱,遇上来看病的农民手头紧,他就帮上几块。 在卫生院的账单上,刘易来贯屯两年,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从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奖金;出诊一次补助2元的登记中,唯独没有刘易的名字。他常年赶不上饭点,便买下一箱子一箱子的方便面。 卫生院的一位年轻人曾问刘易:“你每天这样操劳受累究竟是为什么呢?” 他微笑了:“我想做一个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就是永远记得别人给过他什么,而不记得自己给过别人什么。” 他将生命化为如火的山丹丹,永远为山里的父老乡亲们而灿烂 刘易匆匆地走了。他留下的遗物是3个纸箱子,一个装着书和杂物;一个放着两床被子;还有一个是没有吃完的半箱方便面。 悲伤的父母在家里翻出一条儿子围过的羊毛围巾,那是母亲送给他的,他只围了几天,惦记着天冷母亲会冻着,又悄悄送了回来…… 心碎的妻子捧出丈夫去世前3天进城开会时,他和她带着女儿照下的他们结婚以后唯一的一张“全家福”。他竟没有来得及看上一眼…… 流泪的女儿收藏的是爸爸当年在区卫生系统文艺调演中,以精彩的个人霹雳舞表演拿到的一等奖奖状,以后,她再也见不到爸爸帅气的舞姿了…… 几千名山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高举着“好院长刘易,贯屯人民想念你”的大幅挽幛,为刘易送行。这一晚,农民们通宵为刘易守灵…… 伤痛如山,思念如水。全乡的父老乡亲们从衣兜兜里捧出4438块9毛钱,为刘易立下一块碑,碑文上写道: 医泽永铭心, 医德传千秋。 品高共日月生辉, 英气随天地长存! ……(完)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