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素质教育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20:00 光明网
罗真如

  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报告时表示,目前尚未从整体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几经努力仍未能有效扭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整体上说依然步履艰难、任重道远。(2006年5月2日新华网)

  周部长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喊了这么多年,但目前依然没有

从整体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个中原因。勿庸讳言,我们时下的教育模式诚如某地一教育行政长官所言“戴着镣铐跳舞”——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应试教育”中搞素质教育。

  人们常常把考试制度尤其高考制度说成是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应试教育势头强劲的罪魁祸首。一些人甚至声称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取消高考。客观地说,几十年来,高考无疑给了全国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于广大农村考生来说,高考更是成为了他们当中不少人命运的转折点。但不可否认,高考有其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小学无可奈何地推行应试教育,学生入大学之前的激烈竞争,影响到了孩子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就给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高考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以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最后,高考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障碍。

  与国外的父母首先希望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相反,中国的父母大多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的影响之下,国外的父母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往往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兴趣,并进而把兴趣当成最好的老师和动力。于是,我们看到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等经典范例。这些被学校劝退的孩子,在父母的正确指引下,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每个人的独特潜能,成为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说到底,这些人的成功,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结果。相反,中国的父母几乎都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成才观,因此,常常逼迫孩子只走读书这一条路,非过高考这根独木桥不可,根本不去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是不是适合读书做学问,这可堪教育的悲哀。其实,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让他们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讲素质教育就不得不说现行的教育方式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时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依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并且这些还直接关系到每位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在同行中的声誉、地位等。取消了小学升学考试之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考试”依然如故,教师一样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继续教育以使自己的学历达标,一样还要为学生平均成绩的排名而拼搏,因为这些都跟各方面待遇直接挂钩的。另一方面,现代中国学生一贯就有“非北大清华不上”的固执情结,整个社会也一直存在着“名校崇拜”的疯狂,从而导致了清华北大等名校“掐尖”愈演愈烈。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名校并不象世界其他顶尖学府那样既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而是按照高考的成绩、根据分数进行简单的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不考虑报考志愿者综合素质如何。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得不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年复一年地教授同一本书,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其他过人的能耐了,要让他们来实施素质教育,恐怕只会“以其浑浑,焉能使人昭昭。”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古语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实施素质教育无疑就是“授之以渔”。宋代程颐、朱熹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说明我国自古就很注重素质教育的。但到了今天,我们的教育却走入了应试教育这样的尴尬境地,这着实让人羞愧。当然,要改变目前的窘境,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但只要社会、学校、家庭全体动员,全体参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素质教育就能蔚然成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