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最后的唐宋宫廷戏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05:3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最后的唐宋宫廷戏班
核心提示

  作为全国仅存的两家至今还演唱着千年前的唐宋宫廷曲牌的剧团之一,濮阳县大弦戏剧团由于演出市场的萎缩和财力支持的薄弱,如今陷入苟延残喘的状态。如果没有相关的拯救行动,或许要不了多久,那些汉唐古《乐府》曲和宋词元曲的原创唱腔将永远失传……

  一个“像大熊猫一样珍贵”的剧种

  “大弦戏像大熊猫一样珍贵!”说起自己醉心研究和保护的剧种,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团长姚继春打了一个比方。

  姚所说的大弦戏,是列入今年初公布的全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剧种,也是我省进入首批名录的9个剧种之一。

  “这样打比方,我有根据。”姚继春捧出凝聚着一批戏剧界专家心血,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申报材料说。说大弦戏珍贵,一是它历史悠久,源于唐朝宫廷梨园音乐唐宋大曲,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创,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流传历史,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早已失传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表演形式等,在该剧种中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被专家们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二是“像大熊猫一样,目前大弦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境。”眼下,剧团太少了,全国只有两个,分别是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和滑县大弦戏剧团,而且生存状况堪忧。

  记者从申报材料上看到,自唐代始,每当一个朝代衰亡,便有一批宫廷乐师流向社会,将唐宋大曲一步步带进民间,并逐步向戏曲化转型。在宋代,已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大弦戏模样,当时有不少文人雅士为大弦戏填词,流传至今的许多宋词都是当时的大弦戏唱词。元代,大弦戏借鉴胡乐乐器唢呐,改制锡笛以代竹笛,加强了曲牌的表现力,并吸收了元杂剧的大量曲牌,逐渐趋于成熟。明初,大弦戏又吸收了青阳腔、罗罗腔、沟沟腔、石牌腔、昆山腔和俗曲小令等声腔,形成了七大声腔380多支曲牌,进入鼎盛时期,当时有“键击九龙口,一溜十八班”之说(“九龙口”指鼓,相传因唐玄宗曾打鼓指挥过大曲演奏而得名;“十八班”指当时已有十八个大弦戏正式班社)。

  资料显示,北宋末年,当时最大的大弦戏戏班——“公兴班”从宫廷走向民间,便是濮阳大弦戏的前身。“公兴班”相传为唐玄宗钦封乐师的子孙所创,被称为正宗的宫廷大弦戏班。流向社会后,“公兴班”先后在濮阳、开封、漯河和山东菏泽等地表演,最后滞留在濮阳县,至今千年不散。

  一个试图留住千年古曲的艺人

  在濮阳县城红星街一处破败的院落内,记者找到了大弦戏古曲牌的第七代传人戴建平。据介绍,年近六旬的戴先生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掌握唐宋大曲、元明诸声腔的人。

  1958年,年仅10岁的戴建平就师从著名锡笛师、古曲牌第六代传承人常增善学习古曲牌,并与师爷高连元有过7年的接触。1973年,戴先生被开封师院录取,但为了大弦戏,为了能把这千年的唐宋古曲传承,他毅然放弃了这个可能改变自己后半生命运的机会。当时学习大弦戏都是口口相传,根本没有乐谱,必须得死记硬背。博闻强记的他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系统地掌握了大弦戏的七大声腔300余支古曲牌。

  为传承大弦戏,戴建平尝试着采用简谱记录古曲牌,获得成功,并将七大声腔中的190余个古曲牌汇编了《大弦戏音乐集成》上册,使濒临灭绝的唐宋大曲、罗罗腔、青阳腔、沟沟腔、石牌腔、昆山腔及元明俗曲小令等古代音乐得以传承下来。

  不仅如此,他还运用古曲牌,为40余部历史戏和现代戏创作、设计了音乐唱腔。专家们评说,由于有着深厚的古大曲底蕴,戴建平创作设计的唱腔既不脱离风格,又清新别致,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有些唱段在民间广为流传。他根据大弦戏音乐创作的锡笛独奏《火龙阵》、《黄河谣》在全国唢呐邀请赛上获得铜奖。他设计的音乐唱腔《赵氏孤儿》、传授的唐宋大曲《海里花》等戏和大曲,在2004年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中一举摘得5枚金牌和一枚银牌。他创作的《火龙阵》、《古澶新韵》在河南省第六、七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得银奖。

  一群在困顿中守望的演员

  4月26日上午,濮阳县清河头乡清河头村,五六百位老人聚在村头的一座戏台前,津津有味地看着台上大弦戏《杨府选将》。这几天是该村的古会,村里专门请了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前来助兴。

  “原来大弦戏在城里很有市场。1973年在郑州与河南歌舞剧团的《红灯照》对戏时,他们那里门可罗雀,而我们这儿却门庭若市,当时看大弦戏的特别多。”提起大弦戏过去的好时光,戴建平不由神采飞扬,而对于现在的状况,却有一种“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遗憾。“现在城里一点市场都没有了,只剩下农村这一块儿,主要是过古会、搞庆典、祝寿、续家谱的时候唱。”

  萎缩的演出市场让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捉襟见肘。姚继春告诉记者,剧团是差补事业单位,但补的钱还不够给退休老人开工资,剧团所有开支都要靠演出挣钱。现在,演一场戏才500元,而一年里的演出时间加起来不超过5个月,一年演300多场,也就15万元左右。其中,30%留在团里当经费,15%必须交给演出公司,剩下的55%才是工资,75名团员,平均每人每年工资不足1600元。因为单位没钱,团员还得替单位缴纳自己的养老保险金,一年需1000多元,剩下的钱连吃饭穿衣也难保。而不少父女、父子、夫妻同在剧团里的,生活就更加艰辛。

  生存的窘境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因为耐不住清贫,不少人选择了出走。1991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在安阳文艺学校定向培养了27人,现在只剩下了6人,戴建平的8个弟子中也已有3个出走。后继乏人成了大弦戏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而选择了坚持的,也只是“等等看再说”的坚持。正在戏台后面化妆的王功和妻子张爱芝都在剧团,一年俩人挣不了4000元钱,加上每月一家三口领到的150元低保,一年挣不到6000元,还得交两三千元的养老金。孩子正上初中,一学期得交两三千元,每逢孩子开学,他们都因为难以凑齐学费而难过得掉泪。“两口子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干啥不比这挣的钱多?但想想,要是咱们都不坚持了,这个剧种恐怕很快就没了,对不起师父啊!听说大弦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批了,再难也要坚持坚持,看看有啥政策没有,再不行就真得走了,毕竟人都得吃饭。”其实,他们愿望很容易满足,“一个月能有四五百块钱,我们就知足了”。

  “如果按一个人一个月500元算的话,再加上购置演出设备、排戏,我们这个剧团一年有四五十万元的经费就能维持下去。”姚继春说。

  “再不拿出得力措施进行抢救,要不了多少年,那些汉唐古《乐府》曲和宋词元曲的原创唱腔就会永远失传,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戴建平焦虑地说。③36

  □本报记者李煊本报通讯员张永生

  简陋的后台就是演员们的化妆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