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黄金周海外游,要镀金不要舍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11:14 南方报业网

  海外观潮之陈冰专栏

  “五一”黄金周过去了,成千上万的中国游客带着对异国情调的体识、背着货真价实的高档洋货、拖着急急赶路的疲惫,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他们是镀了金,还是舍了金?

  出境游客给世界显示着中国的日渐富裕和中国人的昂首挺胸。在5年前,欧洲人见到

黄色人种亚洲面孔的游客,首先会问“是不是从日本来的”,其次会问是不是从韩国、香港或台湾来的。现在则不同,见了黄皮肤的人,他们总会首先问是不是中国人。家常问话的微调,折射着中国人的形象已发生重大变化。

  但在同时,游客的行为也给外国人烙下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以欧洲为例,不少欧洲人对中国游客的印象是:“上车睡大觉,下车忙拍照;吃住毫不挑剔,小费尽量不给;收费馆所一律不进,高档商场一个不拉。”欧洲人不明白,连小费都不愿给,门票都舍不得买,怎么又会在名表名服名品上出手阔绰?把本该轻松悠闲的旅游异化成行军打仗式的赶路和购物,是不是有点“暴发户”的特征?

  我曾向英国朋友解释,并不是说中国的高消费群体都是暴发户,很多人是花了比欧洲人多几倍的辛苦才得到相对高的收入。与欧洲同阶层的人相比,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依然有限,多数人都想多看一些景点多走几个国家,旅游公司因此把行程安排得很紧凑,甚至在大巴上过夜。为在价格上吸引人,有些旅游公司把要买门票的景点全省了,只瞄准大众自由出入的场所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格林尼治天文台等等。一天游完伦敦或巴黎,让外国人瞪大眼睛,可咱中国人就能搞定。

  不过把旅游观光异化成赶路购物,的确值得我们警觉。旅游的意义要么在于休闲娱乐,要么是为了增长见识,把旅游变成疲惫不堪的拉练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对于出境游的人,特别是到欧洲游的人,我想绝大多数都是以增长见识为目的的。雄厚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标示着欧洲文明的高度,某种角度看还指示着人类生活追求的方向。花了大钱到欧洲,不去看教堂、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不去听一场歌剧、观赏一场芭蕾舞,而把时间泡在巴黎的红磨坊、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不是素质太低,就是太不会算账:你花钱到欧洲捡了垃圾,丢了精华。

  不把宝贵时光花在观赏自然风光、环境保护上,而是昏昏欲睡于车上,然后到达某个景点疯拍一阵以示“我到过此地”,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蠢行。我总想,凡是到过欧洲的中国人,一定会痛感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多差多脏,嫉妒人家的满眼绿色和满鼻洁气,并会发誓去保护环境、爱惜家园。

  最可笑的当属到海外抢购高档商品。可以理解国内真品与假货难辨,也可以理解给亲朋好友买点特色礼物是有必要的,但把购买高档商品作为出境游的一大目的,就显得难以理喻。旅游是越简便越好,谁会花钱给自己重负?中国是世界工厂,什么样的产品都有,而且是批发价,何必非要迷信“法国制造”或“德国原装”!你出境游已给别国的经济做了贡献,何必在购物上再舍重金。

  如何在黄金周使每个游客镀金而非舍金,我想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3年前,我陪同深圳市新闻代表团访问英国两周,行程很紧凑,也像行军似的。不过,这些敏感的记者编辑们在伦敦城中心吸到新鲜空气后,马上开始更多的采访和体察,伦敦过去的空气污染是怎样治理的?泰晤士河水是怎样变清的?伦敦金融城为何能吸引全球投资者?曼彻斯特的旧城是如何恢复人气的?利物浦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声誉给经济带来何种影响?英国是怎样鼓励环保技术企业发展的?伯明翰的全国会展中心是否拉动了当地经济?

  他们像普通游客一样在观光,但临时增加了很多采访内容,包括会见伦敦金融城市长、曼彻斯特市政官员、英国议会上院议员、环保企业家、伦敦市图书馆协会会长等,以前安排的购物时间被采访替代了。不知道他们回国后是否有相关报道,但我相信他们的欧洲之旅是镀金之旅。

  (作者系资深旅英媒体人)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