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怪题遮蔽下的“素质”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0:02 红网

  “在‘扬州画派’中,画竹不求‘真相’但求‘真魂’,虽形模难辨却具有‘精神骨力’的是谁?”看准了,这可不是美术考题,而是福建省初级制鞋工职业技能鉴定试卷中的一道考题。它的考查对象是在鞋厂打工的众多农民工,而他们中多数人仅具初中文化程度。 (据11日《中国青年报》)

  命题者的意图不难理解,就是希望一个制鞋工拥有广阔的知识面,知晓些人文百科

天文地理。只是,一个制鞋工,懂不懂“扬州画派”与他做鞋的水平能有多大关系?难道他知晓这一画派的技法,就能把鞋子制作的更漂亮?

  更进一步说,何止是制鞋工这一工种,请问哪一个行当不是懂得越多越好?

  仅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恰如其分的考查标准;即便拥有再好的出发点,也同样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事实上,当类似“扬州画派”这样的问题被列入职业技能鉴定的试题中时,它就不再仅是一个宽泛的要求,已经变成一个制鞋工必须跨越的“门槛”。答对了,就是一个合格的制鞋工;答错了,对不起,你有就可能拿不到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的考试,已经不切实际了。对于这样被“拔高”考试,制鞋工们只能选择“用脚”投票:“近日记者在福建沿海采访发现,不少农民工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兴趣不大,留有太多应试教育痕迹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让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们望而却步。 ”

  而国家推行制鞋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初衷又是什么呢?是看到目前在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农民工已成为绝对的中坚力量这一现状;是为了引导他们钻研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如今技能鉴定考试非但没起到“引导”作用,反却把制鞋工们“吓跑”,这又谈何提升他们的素质?

  由此,我又想到最近举行的央视青年歌手大赛,选手在综合素质考核尤其是知识问答这一环节上的表现曾引起广泛讨论。比如有的选手因不知道钢琴家郎朗是谁,就被评委讥讽一通。我就不解,一个歌手不知道郎朗,就有碍他的歌唱水平吗?

  而以上这一切,都是在“素质”的名义下进行的。制鞋工要考“扬州画派”,是为了考其“素质”;歌手要知道“郎朗”,也是为了考其“素质”。

  我们大概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凡事都要“素质”当头;只是独独忘了“过犹不及”四字。

  重视素质是好事,但哪能不分场合、不看对象,纯粹为“素质”而“素质”呢?这种变了味的素质考查已经陷入误区。其实,在某些领域,我们应当允许某些人缺知;当然这不是提倡无知。

稿源:红网 作者:朱启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