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美基础教育差异引发论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9:43 南方日报

  留美博士著书推荐美国“天赋”教育被指不现实

  中美基础教育差异引发论争

  本报记者郭珊实习生刘妍

  为什么只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国,获得了70%以上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占世界人口约1/4、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高等教育的中国,至今没有一间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作“基础”?

  本月,家庭期刊集团策划、湖南少儿出版社和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一书。作者是留美博士、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他在书中发出了一连串让国人“难堪”的疑问。

  黄全愈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中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借鉴美国“天赋教育”,动一动现行基础教育的基础。

  近日,该书策划方组织了一场研讨会。对于“天赋教育”,与会教育界人士在称赞其“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的同时,又不约而同地感叹“不现实”。

  高校问题在基础教育?

  黄全愈曾于1999年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引发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讨论。随后几年,他陆续在国内出版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著作,如《家庭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等。这本《天赋教育在美国》是他沉寂两年之后推出的针对基础教育的作品。

  黄全愈在美国攻读博士时,学的专业是高教管理,他一直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一流,问题都在高校……但后来,在研究中美教育比较中,黄全愈逐渐发现,中国高校遇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基础教育名不副实。

  在新书中,黄全愈反复强调,美国科技之所以领先世界,其基础教育功不可没——中国的教育以培养“考生”为中心,以“学会”为目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美国的教育以培养“学生”为核心,以“会学”为手段,以自我教育、探索未知世界为归宿。“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获奥赛奖,但中国的高校却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奥赛需要‘考生’去回答现成的答案;诺贝尔奖需要‘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东西。”

  “天赋”教育没有操作性?

  作者在书中贯穿了大量美国中小学生“天赋”教育的实例:如开设“社会研究课”,模拟法庭审判,让学生为假想的被告进行辩护;用设计游戏的方式,做关于美国内战的课题研究;在家里开设家庭理事会,让孩子们参与家庭各项决定的“议政”权力……黄全愈说,美国“天赋教育”的核心理念——要把教育回归到人自身的发展,发掘孩子身上潜在的个性和天赋。

  《天赋教育在美国》出版后在广东教育界引起强烈共鸣。在该书研讨会上,广州大学社科部副主任罗明星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对如何开发学生资质、“把聪明的学生培养成智慧的学生”具有启发意义。

  然而在教育功利化色彩浓厚的中国,专家们也对“天赋”教育的实际操作性表示忧虑。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叶侨健举出“天赋教育”里“单科优秀可跳级”作为例子,认为这个模式根本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如果大家都要这样跳,这个跳语文科,那个跳数学科,全乱了套了”。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钟明华教授等专家认为,体制问题仍然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要想改变用学历证书来选拔人才、用成绩高低来压迫孩子的现状,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应该对教育的评价体系作根本的修正,而这个问题不是教育本身可以解决的。

  广州市南武中学校长封耀明说得很直白,如果不考试,中国有很多课都可以上得比美国生动;但是考试来临的时候,谁也不敢不应试,谁也不敢搞素质教育。

  高分未必意味着低能?

  书中还有一个惹人关注的话题是中国和美国的“神童教育”。黄全愈在书中把美国“天赋教育”和中国的“神童班”、“尖子班”、“重点班”进行了一系列比较,认为美国的“天赋教育”最成功的一点是创造差异,发掘孩子身上创新的天赋。而中国的诸如1岁学生物、10岁上大学的“天才教育”,却沦落为纯粹的智力化标准,甚至扼杀学生原有的才华。作者疾呼:“中国流行的是盲目的神崇拜,是想当然地制造天才,而不是天赋教育。”

  对此,广州大学社科部副主任罗明星提出,书中把中国“天才教育”放在美国“天赋教育”的对立面值得商榷。的确有些学生是具有比常人高得多的天才,对这种人进行超常规的“天才教育”无可厚非。“我们把非天才当作天才来教育,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执信中学党委书记胡文俊坦言,现在不少重点班都不是在进行发挥学生潜能的天赋教育,而是进行以升学为目的的超前教育。他指出,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如果能够很好地实施,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是能起到实际效果的。“基础教育并不是很多人所说的那么悲观”,“高分未必意味着低能”。

  还有不少学者指出,“天赋教育”即使在美国面对的也是少数高智商的学生,黄全愈想把这种精英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介绍到中国来,希望推而广之,但在教育资源本来就非常稀缺的情况下,短期内是不可能成功的。对于此书的贡献,学者们认为更多的还是从思想层面上,启发大众对教育的精神和目标等一系列理念问题进行反省和探讨。

  相关资料

  《天赋教育在美国》主要观点

  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以“西安事变”的历史教学为例:中国老师讲完史实后,要求学生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满足于考试结果。美国老师则是八仙过海:如,什么都不教,让孩子们分成几组,分别制作一份当时各党各派报纸;或者只给几个辩论题,让孩子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蒋不妥协?如张、杨不和共产党合作?如张、杨把蒋处死?如蒋逃出西安……旨在让学生从搜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的过程中培养“会学”的能力。

  中国基础教育属灌输知识类,美国是培养能力型。前者“以鱼”,后者“以渔”。给成筐鱼当然比一条条钓来得快。但中国孩子起跑领先只是一种虚幻的表象,美国基础教育使得孩子后劲十足,这才是国人不可忽视的真相。中国老师上完课问:“还有问题吗?”学生没有问题,那是最佳状况。美国老师上课,学生没有问题,就是老师教学有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