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鸣锣开道”与“惊堂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03:47 舜网-济南时报

  在古装影视剧里,常常出现“鸣锣开道”和“惊堂木”审案两种剧情。说起来,古代的“鸣锣开道”和“惊堂木”是很有些讲究的。

  “鸣锣开道”是仪仗

  “鸣锣开道”是清朝官制中的一种仪仗。

  此种仪仗,历史小说多有叙写。清人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回:“其实这教士同这一帮秀才,听了鸣锣喝道之声,早已晓得知府来到。”这里的“喝道”者,即“开道”者也。为什么听到鸣锣开道的声音,就知道是知府来到了呢?原来,古代“鸣锣开道”的锣,并非是随便乱“鸣”的,而是按照官员级别的大小严格实行不同的标准,人们从锣鸣声的多少就能分辨出来者官衔的高低。

  具体地说,清代官制规定凡州县官以上官吏出门,都要“鸣锣开道”。州县官外出,鸣锣六响,警告“军民人等闪开”。知府外出,鸣锣九响,警告“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节制武职大员外出,则鸣锣十一响,警告“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总督位达极品,最是威风,大小官员概在其下,故其外出时鸣锣多达十三响,警告“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鸣锣开道”作为封建官僚外出的礼仪,除了借以显示其尊严、高贵,吓唬老百姓外,还是一种警卫措施,用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不过,“鸣锣开道”的仪仗并非是清王朝的“创造”。据考证,官员外出“开道”的依仗,至少在唐时就已经有了,只是那时“开道”不是开锣,而是鸣鞭。宋高承《事物纪原》载:“鸣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条狼氏》‘执鞭趋辟,之遗法也。’”显然,清代“鸣锣开道”的官制仪仗,是从古代“执鞭趋辟”演变而来的。

  “惊堂木”名堂多

  古代官员审问犯人,常用一小块木料拍击桌案,这块木料就是“惊堂木”。

  小小“惊堂木”名堂多——在古时,“惊堂木”随着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皇帝使用的“惊堂木”,威严一拍,四海皆惊,故称“震山河”。丞相身份显赫,国之重臣,其使用的“惊堂木”是身份的象征,因而叫作“佐朝纲”。将军使用的“惊堂木”,是用来虎壮军威的,所以唤作“惊虎胆”。其他级别官吏使用的“惊堂木”也有不同的称谓。

  但古代的“惊堂木”并非官家独有,民间也多用之。和尚用的叫“醒木”,道士用的叫“令牌”,都是用来醒神的。教书先生用的叫“呼尺”,用来维护学堂纪律。药店用的叫“戒方”,用来定压药单,以防被风吹走。评话艺人使用的“惊堂木”名谓更多,什么“拎儿”、“止语”、“过扳木”等等——开讲前重重一拍,那是在告诉听众:“现在开讲,别说话啦!”□然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