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湖北高校做法叫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20:00 光明网
倪超

  近日,欣闻湖北高校出台新规“逼”学生节约,不禁击节叫好。

  3月20日《中国教育报》一版报道,针对校园浪费现象,湖北部分高校相继出台新规定,采取校内超市塑料袋收费、食堂取消一次性餐具、宿舍用电限定额度等方式,“逼”学生节约。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出台规定:学生在校内超市购物时,如需要塑料袋,一律付费,大袋2角,小袋1角;华中农业大学也出台新规:从4月份开始,所有食堂不再提供一次性餐

具,一次性餐具将告别学生餐桌;武汉理工大学则在学生节电方面下了苦功,每个寝室的月用电量额定为20度,超量用电由学生付费。

  诸位,一定要注意这些措施的效果:“校园内塑料袋使用量已减少了一半”、“进餐的学生大部分都在使用竹筷和不锈钢碗,一次性木筷几乎无人问津,部分学生还自备餐具”、(用电)“浪费现象明显下降”。

  笔者作为一环保主义者,对当今学生的环保意识缺失深感忧虑,对中国环保的出路也进行过思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文章实为笔者观《中国教育报》数年来最好文章之一。当晚读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心中狂喜,实大快我心。笔者不禁要向武汉高校决策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为何要“逼”?华中农业大学后勤集团一位负责人道出了实质,杜绝学生浪费现象,仅靠学生自觉还不够,需要制度做保障。

  不可否认国民环境意识不高,实为中国环境建设之最大阻力。在国民环境意识不可能短期内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应该成为关心环境问题的专家学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笔者认为,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面临着很难的操作性。你也许要说,上街散发传单,或拉出条幅让市民进行签名,但是我还想问,这种方式究竟有多少效果,能起多大作用?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我们以前搞的很多活动,像签名活动,基本上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唯一的结果是使一条白布被涂的乱七八糟,此法最不可取。

  举笔者身边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曾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榜样,自己的劝说,改变舍友经常使用白色塑料袋的习惯。舍友阿博,还算是一位非常有正义感,愤世嫉俗的哥们,但是任凭我把嘴皮子磨烂了,也无济于事,依然我行我素。

  看来,改变国民的陋习,根本的办法,还是需要我们的政府,制定出严格,甚至苛刻的政策来对国民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国民才能形成较高的素质。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在他著名的《韩非子?五蠹》中提到了“以法为教”。他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法,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看似韩非片面的重视了法的强制性作用,忽视了道德教育。其实这正是韩非子的高明之处。他是深谙辩证法的,用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最有效的教育过程,二者是统一的。这就是所谓的“用法为教”。

  笔者认为实行严刑重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很多人对此进行过争论,目前好像还没有一个定论。笔者倾向于性恶论。战争是人性自私,人性恶的很好体现,但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战争便跟随着人类,从未停止过,直到今天。人类历史上对战争进行鞭笞的圣人何止一人,但结果呢?战争依旧。人性中固然包含着善的成分,它来源于人的社会性,但它不是主体,非主流,不起决定作用。善性和恶性的关系用一个鸡蛋来比喻比较合适。鸡蛋黄是人的恶性、自然属性,处于核心地位;鸡蛋清是人的善性、社会属性、位于从属地位,起着调节作用。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但人性是基本不变的,虽然人的社会性不断加强,人的自然属性不断衰退。人性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自私、利己的,这恐怕是单纯讲道德,实行道德教育效果很差的深层次原因。如果让笔者在严刑重法和道德说教二者选其一的话,笔者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严刑重法的方式。毕竟,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改变人们的行为。如果这一目标不能实现,一切都是空的。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方法。我所说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有两个前提,第一结果必须是好的,符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二,没有后遗症,或后遗症微乎其微。用强制手段改变人们的环境行为,完全可以适用这一理论。

  浪费现象有年轻化的趋势,这对人类发展来说是一个相当危险信号,因为未来的世界属于年轻人。人类加快了对自然的掠夺速度,换句话说,也加快人类灭亡的速度。

  笔者花费了不少笔墨来论述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对待环境和节约问题,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全国的校长们,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等各类学校都来关注武汉高效的做法,努力的践行之。这件事操作起来不算困难,意义却是十分巨大,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最为关心的是,谁会承其后,成为第二个“武汉高校”?但愿武汉高校不会“茔茔孓立,形影相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