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一个让大寨与华西同时出彩的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00:05 红网

  山西晋中市长李永宏12日透露,将“恢复”大寨上世纪70年代的村容村貌,让前往大寨参观的游客体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农村生活。李永宏表示,山西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扶持大寨的建设,并已提出大寨规划的三条线。他表示,开发特色旅游业,通过全面恢复大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容村貌,让前往大寨参观的游客体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农村生活是规划的三条线之一。(5月13日中国新闻网)

  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大寨,它曾经有过的辉煌见证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迁,更体现了老一辈人献身农业经济发展的艰苦奋斗之路。历史上有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到过大寨,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都到过大寨。1963年,大寨遭遇特大洪灾,当地大部分窑洞和梯田被冲毁。在困难的条件下,大寨确定了“三不要”原则,即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物资。在此基础上,时任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不少”的口号,即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粮不少。通过努力,大寨当年全村粮食总产达到28万公斤,比上一年只减产4%。1964年2月2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新华社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同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这些资料将以多媒体的形式,在未来的大寨博物馆中展出,使参观者直观、便利地了解大寨。应该说,大寨人的精神风范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大寨更多的被打上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那么,同样在艰苦创业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华西就是广大农村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十一五”期间,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将投入2500万元,免费培训国内5万名村支书,努力实践“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共同富”。 参加培训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支书带着满肚子疑惑而来:原来同样一穷二白的普通村庄何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崛起?是华西村人天生聪明吗?还是他们有什么灵丹妙药?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普通村庄,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相对原始的耕作方式呢?按照培训日程的安排,要组织村支书们参观华西村的农业、工业、旅游业;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向村支书们多层面、多角度介绍华西村发展的历史和成功的经验;华西村干部和村民向村支书们作报告、互动交流等。笔者认为应该再加上最重要的一条,应该让全国各地的村支书学习并领悟华西村是怎样敢为天下先,敢为别人为不敢为的?如何冲破牢笼,突破樊篱,不唯上,只唯实的?

  我们正进入一个结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正进入一个以民生与和谐为主题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借鉴与超越。也只有在这样的时代里,大寨与华西才有可能同时登上各自拥有的舞台。比较而言,华西的幸运取决于华西的智慧与理性,而大寨人的精神恰恰是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所不可缺少的。开发特色旅游业,通过“复制”大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容村貌,让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新农村等不来、靠不来、要不来,必须实干加巧干,智力加流汗。当建设新农村成为焦点时,经常从媒体看到,建设新农村“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的评论,笔者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能因地制宜,不能搞条条框框,用固定的模式往上套。村官们无论到华西参加培训,还是到大寨旅游,都应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走出一条扬长避短、别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稿源:红网 作者:梁江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