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议员谈对华心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05:07 环球时报 | ||
3个议员团中,当属跨党派的“美中工作小组”最引人注目。该小组成立于2005年6 月,目前已有40名左右的成员。共同主席里克·拉森和马克·柯克曾在许多场合表示,“应与中国人手拉手过河”。日前,本报记者在华盛顿美国国会议员办公楼里专访了这两位主席。用“充满机会”形容中国 记者:您当议员多少年了? 拉森:我2000年当选议员,2001年1月正式就任,当时刚刚35岁。现在我40岁,所以我已经当了5年零4个月的国会议员。 记者:在您担任国会议员的这些日子里,国会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拉森:我感觉最近在国会山里,议员们普遍对美中关系抱有越来越浓厚的焦虑感。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扩大出口、工作机会流失到海外……一个个的问题几乎都跟中国有关。很多人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不公平的角色。 记者:如果描述大多数国会议员对20年前中国的看法,您会用什么词? 拉森:捉摸不定。 记者:如果描述大多数国会议员对今天中国的看法,您又会用什么词? 拉森:咄咄逼人。 记者:为什么会是“咄咄逼人”呢? 拉森:一提起中国,大多数国会议员都会想到“咄咄逼人”这个词。他们认为,中国人抢走了很多美国人的饭碗,中国人使用盗版的软件,中国人把越来越多的钱投入军队。我个人认为“咄咄逼人”不是一个对中国的准确表述,但大多数议员的确就是这样想的。我想强调的是,如果要让我本人用一个词来描述今天的中国,我不会用“咄咄逼人”,而会用“充满机会”。在我看来,中国对美国的公司、学生乃至军方来说都充满了机会。真的,我们有很多与中国合作共赢的机会。 记者:这么看来,在中国问题上,您在国会属于少数派了。 拉森:当少数派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我根本没有感到受排挤。美国有句谚语说,你选择坐在餐桌的哪边决定了你的视野。我的“座位”是华盛顿州。华盛顿州跟中国有长期贸易往来的友好历史。中国留学生王助被聘为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第一批波音飞机就是由他设计的。华盛顿州的政界领袖都把中国视为机会。 中美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 记者:去年5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该报前驻北京记者纪思道的文章,认为中美关系有走下坡路的危险,最主要的就是国会一些民主党议员在作怪。对此,您怎么看? 拉森:如果你看看国会山上都有哪些人喜欢批评中国,你会发现,不仅仅是民主党议员,共和党议员也很积极。这是挺让人伤心的一件事。中美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这一关系的确有可能走下坡路。美中工作小组目前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挖掘那些具有可操作性、比较有成功把握的一些事情,然后全力以赴把这些事情做好。 记者:有人说,美国国会推动了美国外交的单边主义,对美国长远利益不利。您对此怎么看? 拉森:尽管我只是代表一小部分美国人,但我也有责任从对整个国家有利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议员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选民的声音,还得向自己的选民做说服解释工作,让选民们明白事情的真相。 记者:您经常在中国问题上跟其他议员争吵吗? 拉森:争吵这个词太过了。我会经常与他们进行辩论。我们之所以重视美中工作小组,就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方法,使得这种辩论不仅在我的同事中间展开,而且也能够邀请中国人加入这场辩论。与其凭想象无端猜测中国的动机和目的,不如邀请它的各界领导人加入我们的对话,让他们亲口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再做出判断。 我们成立美中工作小组,就是创造这样一个辩论和交流的平台。国会议员来到我的办公室,和我一起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离开这个房间后,大家对中国的想法和观点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起码我们对中国了解得更多了。 记者:这么看来,美中工作小组似乎很难改变大部分议员对中国的看法? 拉森:影响议员的最好办法是把他们送到中国,像我们那样在中国呆上10天。 柯克:美中工作小组的成员来自很多不同的州,他们的对华态度相差很大,但是有一点他们都同意,那就是:中国问题是美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议题,关系到美国的未来。我认为,美中工作小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就是我们让有关中国的讨论变得更深入了。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个对话变得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来自中美双方的经济、贸易、外交、健康与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人士。 中国对每个人变得越来越重要 记者:2006年的中美高层互访是以两国的议会交往拉开序幕的。中美两国之间的议会交往异乎寻常的密集,这意味着什么? 拉森:今年访华的议员加在一起不过数十位,而在美国国会两院议员一共有535名。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们需要派更多的议员到中国去看看。 记者:不过过去很少听说有美国议员访华的。为什么一夜之间议员们都愿意往中国跑了呢? 柯克:因为中国对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记者:议员一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 拉森:美中工作小组的所有议员都有一个必读书目。文学类包含《西游记》、《三国演义》、《狂人日记》等经典作品,非文学类包含了许多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撰写的著作,比如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的《解开纠结:创造台海和平》、外交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部主任易明的《变黑的河流:环境对中国未来的挑战》等。我们也从网上了解中国。 柯克:我认为议员们了解中国最主要的渠道是CNN、福克斯新闻网和《纽约时报》。早些时候很多议员都通过好莱坞了解中国,好莱坞的中国形象往往是黑暗和邪恶的。不过今天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变,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商业经济新闻来了解中国。这在20年前是不可思议的。 记者:与中国相关的事务在您的日常工作中占多大分量? 拉森:在每周工作的5天中,我每天总有些时候会考虑到美中关系方面的问题。 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我很乐观,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记者:美中工作小组目前已经开始操作的具体问题有哪些?取得了哪些进展? 拉森:你现在坐到这里采访柯克和我,回到一年前这都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很重要。通过你们,我们可以向中国介绍美国国会。抱着同样的目的,我们跟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先生在这里聊过好几次,我们从他那里了解到了中国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这些应该算是我们取得的一大成果。 今年1月访华时,我们还跟中国领导人谈了好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们建议在中国国防部和五角大楼之间建立一个“国防热线电话”。二是我们建议中美在太空领域展开合作,在中美所有的航天器和太空站里安置共同的空间对接系统,以便在航天员遇到危险时实施联合救援。三是我们建议美国帮助中国提高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当谈起中美关系时,人们总是想做一些大事。如果眼下还抓不住500美元的大钞,为什么不先把散落在地上的5分和1角的硬币捡起来呢? 记者:今年1月,您访问了中国,这一次的中国之行改变了您什么? 拉森:我去过中国两次。去年1月我不仅去了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几个大城市,还去了兰州和西宁等内陆城市。我最想跟国会山的其他议员说的是,如果你要到中国去,你必须去北京、上海和香港,但你还必须到中国内地去看看。在那里,你能看到一个跟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截然不同的中国。 记者:您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乐观吗? 拉森:我很乐观。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请记住,文章发表的时候,一定要把这句话登全了:我很乐观,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唐 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