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给教育加上心理超链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06:49 中国青年报

  陆小娅

  女儿至今还很怀念小学的语文课堂。她说,在语文课上,大家不仅争着发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还经常发生启人心智的辩论。可惜的是,上中学后她几乎再也没有遇到这样生机勃勃的课堂,而老师也常常因为学生不愿发言备感挫折。

  我问女儿为什么小学的语文课堂不一样?她想了想说,其实李老师接手我们班语文课的时候大家也不怎么爱发言,但是李老师特别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比如某个同学在周记上写了两个艺术字,他觉得很漂亮,就让那个同学写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欣赏。

  我不知道这位让女儿非常想念的李老师是出于本能这样做,还是学过心理学,知道按照心理规律去组织教学。但是毫无疑问,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善于运用心理学,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

  其实不少老师在读师范时也学过教育心理学,可是那些体系化的理论,到了实际中常常被忘得一干二净。

  或许是有感于这种荒谬吧,华东师大出版社请北师大的刘儒德教授编著了一本小书,叫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授教育心理学的刘教授在写书时,也很懂得怎样让老师们吸收这些知识。他们筛选了64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用来激活读者原来的知识经验,唤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所以,对老师们来说,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了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特别认真负责的,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健康成长,可是使了很大的劲儿,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老师的努力是违背心理规律的。

  比如很多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殊不知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再如老师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你就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比如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我相信,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兢兢业业”培养学生厌学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声嘶力竭说教又毫无效果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只有挫败感没有成就感的老师就越少。因为,教育和心理的超链接,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成长——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