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欣:我愿意做那个俯拾纸片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09:16 南方日报

  褒扬本土文化扶持本土作家“芦苇丛书”(第一辑)近日出版,丛书主编、著名作家张欣接受本报专访

  张欣:我愿意做那个俯拾纸片的人

  背景:

  近日,一套由广州出版社出版的“芦苇丛书”第一辑悄然面世。这套丛书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协助、广州市作家协会选编,第一辑4部作品分别是张宇航的散文集《乡情小札》、陈志红的散文集《无边的生活》、李春晓的小说《西关大宅》以及王竹立的诗集《在灵魂上航行》。据介绍,“芦苇丛书”是一项持续性的文学建设工程,计划自2006年起,五年之内编辑出版20到30种图书。

  “芦苇丛书”以纯文学为首要标识,主要目的是为了褒扬本土文化和扶持本土作家。它的命名来自17世纪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的一段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人具有比他那非凡才能更加珍贵稀有的品性,这就是思想。”

  在广州,活跃着一大批有抱负有才华的文化精英,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默默耕耘,是一支支“有思想的芦苇”,但却因种种原因“养在深闺无人识”。为了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全方位展示广东作家的风貌,“芦苇丛书”诞生了。这套丛书不限体裁,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学术研究均可,但明确规定了作者的入选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方可入选:广东籍;本人在穗工作;作品以广东生活为题材;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过的作品。

  针对读者关心的“芦苇丛书”的策划过程、定位、内容、特点以及市场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本套丛书主编,广州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欣。

  为本地作家打造出版平台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芦苇丛书”的策划人和主编,请介绍一下它的定位和出炉过程。

  张欣(以下简称张):简要的说,这套书是广州市委宣传部协助,广州市作家协会具体操作的一个文学工程。初步定为用五年的时间,推出本土化的作家队伍。尽管第一套书严格的说是前辈作家的作品,整体质量比较成熟,这么做是希望他们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但是接下来我们会重点发掘文学的新生力量,这是我们的一个明确的目标。市委宣传部也一再强调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文学与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做好这件事。

  去年四月的一个下午,和一个朋友在一个十分安静的地方坐着闲聊,她是一个资深的文学编辑,很久以前出过我的书。聊着聊着,三句不离本行,就有了一个为本地作家打造一个出版平台的想法,仅此而已。这是大实话,我从来就不觉得自己是个洞察先机、三年早知道的人。

  记:所以它的特点就是强调本土化。那么它对广东的文化建设有什么特殊意义?

  张:对,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强调本土化,二是强调原创性。第一点主要是对作者而言,第二点则是对作品而言。

  “芦苇丛书”的出版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扶持广州本土的作家,让他们的作品得与读者见面。而强调作品的原创性,不仅仅表明了我们对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批判态度,更重要的是重申对文学价值的回归。鉴于此,在编辑当中我们并未多加斧凿,尽量保持作品的原生形态,希望这种不成熟中所透露出的新锐之气,能成为丛书的特色之一。作为编选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这些观点的权利。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为营造整个和谐社会做一点实事,出一点实力。褒扬本土文化和扶持本土作家,让岭南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绩。

  希望他们起一种引领作用

  记:第一辑推出了4本书,请介绍一下它们的内容、特色和入选理由。

  张:这4本书中有两本散文,一本小说,一本诗集。很显然,4本都属于纯文学范畴,这是第一辑的共性所在,也是“芦苇丛书”主要以纯文学为首要标识的反映。但内容却各有各精彩:张宇航长期从事党务工作,但他的散文却看不到一点的官话套话,文笔优美流畅,爱心高贵无私;更为难得的是,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发起组织了一个旨在资助内蒙草原儿童读书的爱心团队,像一道彩虹,连接着草原和广东人民的心。陈志红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博士,可她的散文却没有半点的卖弄学问,没有斑澜浓艳的字眼,没有特别新奇的笔墨,平实细腻,娓娓道来。《西关大宅》的作者李春晓本身就是从那扇大宅门里出来的,小说笔墨酣畅地写了一户世家在近百年间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漫长的时间跨度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笔下显得收放自如。王竹立的长诗《献给南方的歌》早在1995年就发表在《诗刊》头版头条,令他诗名大噪。他的诗歌语言如江河奔流一气呵成,自由奔放,大气磅礴,不愧为“时代歌手”的称号。

  记:这些作者似乎在文学界没有太显赫的声名,但大部分是传媒界的知名人物,这是否考虑了市场的因素?

  张:确实,这些作者在文学界名气并不显赫,但这并不有悖于丛书“扶持本土作家”的编选原则。说实在的,名气大的出版社早就提供大暖棚了,还用我们去扶持吗?我一贯认为,无论对人对事,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有意义得多。我愿意力所能及的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至于其中3位作者都是本地媒体的重量级人物,这倒是无心插柳之举。但他们都符合我们对第一辑作者的入选标准,就是除了要是本地作家之外,还要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总之是一些文化精英,希望他们能对今后的“芦苇丛书”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甘蔗没有两头甜,我们不可能再更多地考虑市场的因素,但这并不说明今后的“芦苇丛书”也如此。

  有时无序也代表一种理念

  记:这套丛书不限体裁,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学术研究都可入选,这样会不会给读者一种杂乱的感觉?

  张:我想不会。首先,“芦苇丛书”确实将不拘一格,陆续推出人文科学领域的各种体裁的原创专著,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

  其次,在一个充满激情和变革的时代,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最真切地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艺术更是如水随形。打一个比方,地球人都知道粤菜以清淡著称,但随着“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民工大流动,广东已成为一个移民大省。外来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外地文化的浸润,就拿饮食来说吧,如今粤菜的口味已较从前浓郁厚重许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粤菜还是粤菜,尽管有了川菜的辣和湘菜的咸。我举这个例子,其实也是想反证我的观点,那就是不必担心“芦苇丛书”会给读者杂乱的感觉,更何况,有时无序也代表一种理念。

  记:丛书的出版在对这些作家的成长和对广东文化质地的改善上,都仅仅是第一步,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继续往前走?

  张:广州物丰水美,人文荟萃,它不仅是一块盛产经济硕果的沃土,更应该是一方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文化乐土。我完全赞同你的说法,丛书的出版对这些作家的成长和对广东文化质地的改善上都仅仅是第一步。为了让“芦苇丛书”真正成为一个在文坛上站得住脚的文化品牌,我们目前已开始了第二辑的海选工作,分别向省内的作家协会会员发出约稿函,沙里淘金,这个工作很苦,很细,但值得欣慰的是,确实发现了一些不错的稿件。在今后的各辑中,我们希望能陆续推出一些年轻的作者,因为青年永远是希望之所在。

  更敬重俯身捡拾的普通人

  记:你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从繁忙的创作中抽身出来投入这套书的系列工作,期间有什么感受和故事?

  张:这件事的起因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并非是主题先行或某些利益所驱动。我只是觉得作为市作协的主席,为本市作家干点实事也是应该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我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不知责任感算不算是一种动力呢,我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加冠冕堂皇的说词了。

  感受有两点:第一,累,琐碎,出乎我的想象。我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图书策划对于我来说是隔行如隔山:从审读校对到排版印刷,一环扣一环,真的是个既磨人又累人的活儿。第二,允许我谈一谈帕斯卡尔。帕斯卡尔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我不想在这里卖弄学问丢书袋,我只想说说帕斯卡尔身边的那些普通人。我们知道帕斯卡尔24岁就瘫痪在床,伟大的《思想录》其实只是他随手记录在小纸片上的只言片语的汇集。从24岁到39岁,从帕斯卡尔无力的手中飘落地上的这些小纸片据说有上千之多,却被他身边的人不厌其烦地逐一捡拾起来,这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称颂的伟大的《思想录》。你明白我的意思吧,我敬仰帕斯卡尔,但我更敬重那些俯身捡拾的普通人。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意做那个俯拾纸片的人。

  至于故事,那就更乏善可陈了。当然,这可能是个公众错觉:因为我是写小说的,所以我的生活也应该像小说一样充满故事性。其实错。我从来都不认为小说的教化功能更优于小说的愉悦功能,一篇好小说必须要有精彩的最好让人透不过气的故事情节,为了捕捉这种精彩,我能几天都寝食不安,但这是文学创作,而不是生活。我的生活可以说有点乏味:写作,看书,郁闷了就找朋友聚聚聊天。当然了,如果“芦苇丛书”真的能让我的生活出点彩,我觉得也挺好。

  采写/见习记者陈祥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