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古雅的弦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09:16 南方日报

  对月而歌

  顾艳

  昆曲凭一支笛,一管箫,如和熙的微风轻轻吹来,像一脉潺潺流水,汩汩地流进我的心田。在余音缭绕中,那是一种古朴而优美的诗意的享受

  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这古老的剧种,早在明朝隆庆年间,大官僚或士大夫蓄“家班”,每当花朝月夕,酒阑席散,便檀板轻敲,管弦竞响。唱一阕《红梨记》花婆曲,歌一曲杜丽娘《牡丹亭》。这搬演传奇之风,甚盛。人们伫足倾听,或登高遥望,见灯影婆娑中,舞姿翩翩。顿时昆剧在民间流传,成为百姓喜爱的戏剧。

  明末南京,尽管兵荒马乱,烽烟四起,但复社文人吴梅村、侯方域辈,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因此“三里秦淮,十门杨柳”,还是笙歌彻夜,画肪穿梭,浆声灯影,靓妆艳姬。“金陵十二绝”,尤以《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最是著名。

  昆剧有南戏北曲之分,北曲声腔激越豪壮,粗犷有力,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而南戏则委婉细腻,清丽悠远。南北各有千秋。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昆曲进入庙堂,深入宫闱。这之后慈禧太后青睐昆曲,戏台宏伟巍峨,演员成了“供奉”,曲本有了“串贯”,很是热闹。于是,昆曲爱好者在苏州城西大营门成立“曲社”。昆曲从宫廷又回到了民间。数枝桐槐,几橼老屋,摆上木桌,就此檀板轻拍,雅歌清唱。曲家、笛师,集一时之俊杰,育无数之英才。

  前不久,看了新编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是我的朋友,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他将一个老故事写得相当出色,颇具古典文学功力。在著名的《十八相送》一折中,运用“南北合套”曲牌套式,突显了南戏北剧交化融合的特质。这让我想起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对元代187位戏曲家作过“群英礼赞”。繁星熠熠,珠玑璀璨。昆剧之剧本,更具文学价值。柔和时,如一首古意盎然的抒情散文诗,一阕田园牧歌;悲愤处,如一篇檄文,一股燃烧的火焰。

  曾永义教授曾说:“中国戏曲是在搬演故事,以诗歌为本质,密切融合音乐和舞蹈,加上杂技,而以讲唱文学的叙述方式,通过俳优妆扮,运用代言体,在狭隘的剧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学和艺术。”可见成熟的中国戏曲“大戏”,是“综合文学与艺术”的结果。

  昆曲凭一支笛,一管箫,如和熙的微风轻轻吹来,像一脉潺潺流水,汩汩地流进我的心田。在余音缭绕中,那是一种古朴而优美的诗意的享受。难怪在古时,昆剧就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被誉为世界三大艺术表演体系。

  图:

  本版插图/张旭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