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养护城市精神,拥有“家园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15:07 新民晚报

  ◆李天纲

  柳珊女士以大学教师的身份,沪居十几年,仍然颇感难以融入本地主流生活,发出“上海是不是我的家”的困惑,引起共鸣和讨论。讨论中,姜鸣先生觉得应该淡化“上海人外地人之辨”,我倒觉得,柳女士提出了一个移民社会的典型问题,“上海人-外地人”之间的心理纠缠,不是一个小问题。说小了是“地域观念”,说大了是“社群关系”,需要认

真对待。

  上海曾经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移民社会。1843年到1949年,城市人口从20万增加到400万,一百年里翻了二十倍。“华洋杂居”、“五方杂处”,90%都是“外码头人”。此后,上海突然进入了一个极度封闭的社会,“户口冻结”、“只出不进”,从50年代的400万,到80年代的1200万,三十年里翻二番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在上海医院里出生的“上海人”。直到最近十多年,上海重现移民潮,人口从1200万增加到1700万。新增的500万居民中,多数是“新移民”。“新移民”初来乍到,对上海的人、事、物必然会有很多判断,态度有热爱、喜欢、好奇,自然也有冷漠、抵触、反感……如果500万的“新移民”常常觉得不舒服,1200万的“老居民”也时时有委屈,那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中外人士都会同意说,上海是一个蛮像样的城市社会。确实,在中国的南、北、中三大城市中,深圳有城市没社会,太年轻;北京有社会没城市,像庄园;只有上海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真正的“城市社会”。既然上海是一个成熟的城市社会,有一整套制度,外来人士不太容易习惯,就是自然的。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社会宽容度一直是比较大的。只要遵纪守法,一般的工作生活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想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像在自己的家乡那样亲松自如,享受城市生活,就有很多细节要顾及,并不容易。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对“新移民”在上海面临的困难感受不深。但是,好多年在海外城市的生活经验,“外乡人”在语言、风俗、法律和文化上的困扰也有身受。“身在他乡为异客”,一个人在别的城市生活,异己感确实很强烈。想来超越孤独的唯一途径,只能是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进而融入主流生活。相反,如果把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归结为“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就会陷入不必要的心理纠缠,无法自拔。1991年在旧金山,办公室里的本地朋友说,美国这么好,不要回中国了吧,我们替你办申请。那份真挚神情,可以有两读:一是同情和怜悯中国人,二是对美利坚国度的自豪。朋友的这两种情感,实在都是隔膜的,但我却没有反感,觉得可以理解,应该尊重。一个普通市民,能够为自己的城市,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而骄傲,是一种难得的“乡土情怀”,也是一份应有的幸福感。

  很多次觉得,现在的中国人远远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家园感”。古人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当代中国却有好几亿人在流动。离开家中,是发现有了生计;留在家中,是在等待迁徙。现代人同样也需要有“乡土情怀”,移民固然给城市带来活力,但是如果大家不认同自己居住的城市,不来养护城市精神,不去热爱城市生活,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如何延续?如果人人都抱着“在路上”的过客心态,“家园感”当然难以建立。每次看到站头上,路灯下,楼道里贴满的那些黑色、红色小广告,“办证”、“招公关”、“包办债务”……,不禁要着急,市民们怎么会允许这种非法难堪的事情经年累月地发生下去?莫非这个城市的法制传统已经“沦陷”?这个城市的主人又在哪里?

  当代中国人缺乏“家园感”,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主人翁意识淡漠,这也不单单表现在“新移民”身上。房地产商把老上海一拆了之,风险投资家大多赚一票就走。“新移民”固然常常被挡在很多扇有形无形的大门之外,但“老上海人”却在内心有更多“混混日子”的任运感。近年来,征地、拆迁,听任安排,频繁地更换住址,轻易地失去工作,从不参与社区事务,常常袖手旁观看白戏,这样的环境下,“主人翁意识”很难维持。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非想为“老上海人”的本土意识辩护,原来也想批评一下上海人的老大意识中确实有肤浅之处。比如,“门槛精”的上海人喜欢夸耀自己的“熟门熟路”,就像纽约的看门人热衷谈明星那样。但是,写到收尾时却发现:“上海意识”并非总是狭隘,有时还有一点合理性。在一个普遍忽视主人翁意识,不那么重视自己生活方式的社会里,上海人比较看重城市的文化,比较维护自己的权益,比较遵守公共的规则,比较怀念过去的好日子……有时候做得过分了,但无论如何都还算是些包含着小缺点的大优点,大方向不错。热爱自己的城市,认同它的文化传统,对于所有市民,无论新旧,不分乡关,都是有好处的。在这里,“上海是不是我的家”,正是一个现代城市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大问题,值得大家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