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英语卷难住老外 过六级的不能胜任翻译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20:53 新华网 |
“要让学生能使用活的知识”——专家学者“会诊”英语教育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吕诺) 2005年高考英语试卷居然难住了“老外”;从小在美国生活的中国儿童,回国读书唯独英语考不及格;持有英语六级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却不能胜任基本的翻译工作……中国的英语教育究竟怎么了?在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日前举行的研讨会上,几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会诊”。 “英语变成了一门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钱最多、学生投入精力最大而效率最低的课程,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考试的背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清华大学英语系原副主任孙复初教授说:“学生不愿念课文了,在课上全是背词汇,然后做模拟题。学生几乎用一半的时间在学英语。中考、高考、大学四六级,学生感觉到,从小学到博士,学习英语好像都是为了下一次考试,但应用能力没有提高。” 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主任龚亚夫说:“从中学到大学,英语考试主要是通过选择填空来推断学生的能力。我们缺乏能直接观察语言能力的考试,就比如考驾驶,不但要在计算机上答题,而且要考开车上路。对英语考试到底要考察学生何种能力、通过何种手段来考察学生能力等,我们缺乏研究。” 英语教育的定位问题再度引起有关专家思考。“社会舆论、政策导向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英语成了一种资格,哪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你的英语不过关,对不起,不能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说。 “升学、招聘、晋升,甚至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无不考英语。”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马庆株说:“应该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中外语教育的目标,为英语教育正确定位。人才的社会评价应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不能一刀切,要不拘一格地培养和选拔人才。” 英语应该如何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说:“不能把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讲授,而要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吸取它所承载的优秀文明成果。否则,即使是翻译专业毕业的人,译作也可能错误百出。” 孙复初说:“在我国教育史上,有一度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本上可以过关。当时,每天早上校园里面一片朗读声,老师要求学生用英语写日记、写作文,个别课程用英语教材或者用英语来讲。上大学以后,学生都能较好地使用英语。” 曾做过多年中学英语教师的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员焦晓骏建议:“在初中阶段应该强调听说,在高中阶段应该加强阅读写作。”他说:“要让学生能使用活的知识。”(完) 相关报道: |